【邺架轩沙龙实录】第4期:《美人》
赖庆芳《美人》
日期:2017年12月8日下午
地点:清华大学图书馆邺架轩书店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微信公众号
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常务副主任王巍,非常欢迎大家出席今天下午的邺架轩读书沙龙第四期的活动,这是邺架轩读书沙龙第四期了,前面的背景不多讲了。本次沙龙是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图书馆、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共同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具体承办,在此也非常感谢北大出版社和清华校内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
主持人王巍教授
这期沙龙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两位嘉宾,首先是赖庆芳博士,赖庆芳博士是香港大学文学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导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导师。现任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文学硕士班兼任讲师、香港作家联会学术部副主任,主要著作有《南宋咏梅词研究》《搜神记》《通识中国文学》等。第二位嘉宾是杨道圣教授,杨教授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现在是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包括艺术社会学、欧洲中世纪艺术、时尚理论。主要著作有《时尚的历程》《服装美学》《作为科学和意识形态的美学》等。今天他们点评的是赖庆芳博士的大作《美人》,这是我们开讲以来最让人感兴趣的一个主题了,接下来有请沙龙的两位主讲嘉宾,赖庆芳博士和杨道圣教授。
赖庆芳:杨教授您好!
杨道圣:您好!
提问赖庆芳
赖庆芳:大家好!因为我的国语不太好,如果讲的不太好,请大家原谅,我的发音有点不太正确,但是广东话还可以。今天我讲的主题,这次讲座谢谢北大出版社的王立刚先生跟清华大学邺架轩书店支持,才可以办成。我们今天第一个部分会谈什么是诗、什么是德和美女的条件。第一部分,什么是美的问题?美就是甘,甜美、美味的意思,美的本意,从味道开始的。我们从古代的美的定义里面会发现它跟现在也是一样。从西方的定义来说,美是一个愉快的感觉,不同的感官:味觉、视觉,心灵感到愉快美。中西的说法其实是一样的,即是西方也感到美是自然的,是天然的,是无意的。这是朱光潜先生提到的美的意思,是外面物件形象加了人——“我”的一个观点才看出来的,他的意思是:如果有一件物品的话,没有“我”,根本就没有美;若只是有“我”,没有物,也看不出来什么是美。例如2008年我拍的照片,它是花,因为你看见了,这是经过你的感官才知道它算不算美的,所以有你的感官,才有这个形象的存在,也才会有美的感觉。
什么叫美呢?关于美人这两个字,从墨子开始,现在讲一下美男子,不是美女。我放一下美男子的简报,现在讲一下美男子,请大家包容。我们现在看这个人,是2006年刘德华扮演墨派人物革離的照片,你看见本来墨子不是很帅的,但是刘德华拍了《墨政》那部电影以后,墨子就变成一个帅哥。后来出现了这个照片,刘德华和墨子很像,这是转化的方法。网民将心目中的俊美明星转化到墨子身上。
什么叫德呢?我们从这个“德”字来看,这部分是直的意思,下面是一个心,直心的意思,你要有正直的心才可以叫作“德”?从老子的角度来说,他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什么叫德?孔子认为是中庸之道,德是可以中庸作为德,想想你可不可以做到中庸?什么是中庸呢?不偏不倚,刚刚好,不太过,也不要不及,这一点是很难的。现在我們对朋友太好不行,对朋友不好也不行;送礼物太重不行,送的太轻也不行。(补:对朋友太子,他会骄纵;对他不好,他会离你而去;送礼物太重,對方会有压力;送得太轻,对方会觉得不受重视。)德也指天地恒常的道理,《扬子法言》认为德有这个意思。我们总结,德有美善、正直的意思。《洪范》认为德包括剛克、柔克,我的解释是刚强是内心的,温柔是外面的。
什么叫颜色呢?这里讲到什么是色呢?色是一个颜气,是指从人的容颜气息来看。比如汉朝的扬雄说:美状为窕、美色为艳,美心为窈。这个艳,是指让人,尤其男性在视角上面觉得很愉快的一種美感,特指女性美丽的外表。这个“艳”字跟“丰”有关,当我们查看丰的意思,知道它是丰满、围大的意思。丰满跟围大加起来是什么意思呢?以丰满且大为美。
“美”跟“艳”是不一样的,它們都是美丽的意思,卻指不同的东西。艳是指体态上的吸引,比如华父督看见孔父妻子路过的时候,说她“美而艳”。如果你因为身材丰满,走路的时候,别人看着你,千万不要感到不高兴,因为我的男性朋友说:这是男性对你的敬礼。艳和美都是美。古代看美女要付钱的,勾践献西施后,每个百姓要付一文钱去看她一下,夫差为了拥有西施而付出了一个国家,所以百姓看美女只要一文钱是十分值得的。
第二部分我们会谈到古代美女的条件,古代的美人有什么条件呢?古代女性的地位比较低,所以记载比较少。大凡跟政治有关系的美人都会被记录下来,其他都不记,幸而可从文学上面可以找到美女的条件,我从《诗经》里面找到了一点点。这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硕人》,我们可以看到美人有什么条件。第一,作者提到美人的手非常滑溜细致,皮肤细腻,颈部雪白明亮,牙齿非常整齐,头发是烏黑的,眉毛是弯弯细长的。
第二,怎么算是美丽的容貌呢?第一个条件是美丽的眼睛,那是美女令人着迷原因之一。《诗经》所有写美女的,包括现代小说描写美女的时候,都会形容她们的眼睛。古人看美女和美男子,十分重视眼睛。现在也是一样,东方漫画家画人的眼睛画得特别大。美丽的眼睛跟美好的笑容,在古代来说,是美女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汉学家刘殿爵翻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句,說是:有酒窝的笑脸甜美,有黑白分明的眼睛。各位女同学你记得,以后笑多一点就可以变美女了。这个可不是我说的,这是西方女神玛丽莲•梦露说的:“笑容是任何一个女性最好的化妆”,所以年轻的你不用化妆,笑多一点就可以了。
美丽的笑容自然少不了什么呢?洁白的牙齿。拥有洁白的牙齿就是美的表现。比如说《诗经·卫风·硕人》提到云女子牙齿洁白而排列整齐,如胡瓜的种子一般。各位朋友你喜欢A还是B?大家现在明白了吗?为什么现在美白的牙膏那么好卖,原因就是在这里。后来人家说这是笑不露齿,是不是古代的女性都笑不露齿?唐朝已经出现了“语莫掀唇”之言,汉朝及之前没有提到笑不露齿。刚才那首诗描述了美女的牙齿,如果她笑不露齿,怎么知道她牙齿洁白的状况呢?
美女有雪白的肌肤,从先秦时代,文人以白为美,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出来了。比如雪白的颈部,以白为美的审美观点早在先秦时代已经开始。庄子也提到藐姑射山上有一个神人,肌肤冰雪一样洁白。庄子重视美人之白,宋玉亦然。宋玉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说天下第一美女是怎样的呢?她有雪白的肌肤,不需要增减一分。现在的漫画是这样的:故事里的女孩子画的很美,皮肤非常白,连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这么白,而且她们的眼睛很大。
究竟皮肤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看到《诗经.硕人》的绝色美人有“肤如凝脂”的描述。 “凝脂”是凝固的脂肪,色澤跟白玉差不多。如果你把猪油炸了,放凉后就成凝脂这样。美女的条件跟头发有关,在《诗经》里面提到的,美女头发如果秀美,不用假饰。《硕人》提到美人有非常柔顺的头发,头发像绸缎一样美。各位朋友看一下,这两张图你觉得哪个头发比较美?A的举手,B的举手,你看头发很重要。我们从《诗经》来看,除了头发以外,还谈到衣饰的美,以华美的衣服暗示美女高贵的身份、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比如《诗经》提到了美女的衣饰。这两张照片里,女子穿的衣服让她变成神仙一样,十分的美。
第二,美人的年龄重不重要?在座的你们都可能关心,年龄重不重要?从汉朝的观点来说,女子最美的时候是20岁以前,美人的标准基本都是15到20岁左右,那我过了怎么办?放心。为什么他们这样说呢?20岁以后,他们觉得女孩的颜色容貌可以维持到30岁;但是30岁以后,人颜色就会衰败了,40岁容貌会更改。古代的美女警戒线是多少呢?该是30岁。年轻就是美,汉朝杜钦提到,他说50岁的男子还是好色,但是30岁的子女的颜色就衰败了,会失去宠爱,没有了吸引力了。因此,班固建议男子应该30岁娶妻,女子20岁出嫁。
提问杨道圣
杨道圣:赖老师您休息一下,我做一个简单的回应。先讲美女的条件,我可以简单回应一下,然后赖老师还可以继续汉代的。看到赖老师这本书,我觉得有意思。这本书是讲美人,应该下本书讲什么呢?讲黄金,为什么呢?我们看到读书的价值,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赖老师把文学读出了它里面的东西,首先读出了美人,书中自有颜如玉,接下来可以读黄金屋了,赖老师接下来可以写黄金,从文学里面写黄金。
关于美人的条件特别有意思,会讲到眼睛、皮肤、头发、年龄,这是在中国文学中对美人非常标准的描述。我就想起西方的文学和西方对美人的描述,我们之间有一个对话。我的专业是讲西方美学和西方艺术,我就想到了对应的,在西方的文学中,他讲到美人的时候,好像比较少的来讲她怎么样,她给人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对人达到一追什么样的吸引来描述。古希腊最美的一个女人叫海伦,被诱拐到特洛伊,由此引发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战争,最后特洛伊战败,就要把海伦交给希腊人。中间几乎没有对海伦的描写,但是到海伦走到城墙上的时候,特洛伊的国君当他看到海伦的时候,他说我们特洛伊人为这个女人征战十年也值了,就这一句话。他不描述她长的什么样子,看一眼这个效果来去描述这样一个美人的形状。古希腊是这么来表达美人的。
到了中世纪,美人只有一个人就是玛丽亚,就是圣母。在西方的艺术中特别是绘画中,包括文学中经常描写的就是玛丽亚,在绘画中大家熟悉西方绘画的话,会看到是从基督教艺术产生开始,就开始有对玛丽亚的描述,甚至到今天也有玛丽亚的描绘。但是玛丽亚具体长什么样,谁也不知道。有人说当时有一个人亲自看到了玛丽亚,给她写了一幅画面,流传下来,都照着那个去画。东方东正教玛丽亚的图象会如此描写,西方是各个时代,有罗马式的,有哥特式的,各种各样的圣母形象都有。他描写美是怎么描述呢?不再像希腊去描述产生的效果,有点像咱们美人的条件,开始就从外貌上面,她的眼睛、她的鼻子、她的面容、她的头发,他描写这是一个美丽的女人,赖老师这个题目就点题了,好德与好色。看玛丽亚,你不可能把她当成一个单纯的女子来欣赏,看玛丽亚更多的不是看外貌,她的身份是什么?她是圣母,愿神的旨意成就在我身上,这是谦卑的一种品质。他接受了神的命令,她怀下了耶稣,她生下这个孩子之后,她知道这个孩子的命运如何。在西方圣母和圣子的图象里面,她抱着圣子,脸上不是笑,也不会露牙齿,她是淡淡的哀伤,因为她知道她怀中的儿子将要受死,将要被钉上十字架。她眼睑下垂,看不到她的目光。
赖庆芳:我现在讲的是表面的条件,重点在后头。这些是古代美女的外在条件,没有办法不把它们先说出来。为什么会有这些条件?比如为什么注重眼睛呢?后面会解释。香港有句话:“少女十八没丑妇”,年轻就是美。这些都是明星,看以前和现在不一样。广东话有一句俗语:“女人三十烂茶渣”,意思是:女人到三十岁而容颜残谢,如茶壸里喝剩的溃烂茶渣一般没人要了,是承传古代女子以年轻为美的概念。古代以年轻为美,到现在也是一样。但是因为医学进步,而且人们饮食健康,现在女士到了四五十岁都可以非常美丽的,有“美魔女”之称。还有一句:男人四十一枝花,男人到了四十还是很有吸引力。大家估计她多少岁了?
嘉宾赖庆芳与杨道圣对谈
杨道圣:三十多岁。
赖庆芳:这是2016年拍的照片,1991年亚洲小姐冠军罗霖,(据网络的数据记录)她是1965年出生的,拍照的时候该是51岁。2015年她出版自己的写真集的时候,听说一出便卖完了;关之琳则据云是1962年出生的,这一张是在网络上可见的近照,依然年轻美丽。
先秦时代非常重视女性高尚的品德,杨教授刚才提到了,下面很多首诗也提到,这里暂不一一说了。古代文人比较重视女性衣服的美,用衣饰描写她们的美丽。为什么人们会重视衣饰的美呢?古代文人描述是这样的:用华美衣服代表一个女子的身份的尊贵、外表的美丽。王逸的注析说:“人君服饰美好,故言美人也”,一个人穿的衣服美也算是美人,那么大家都可以变成美人。
曾有人提到,如果衣饰不美,则无可观之处。你穿的很漂亮的时候,让人家有可观之处。如果衣服不美,即使长得很美,似乎也不足以观。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古代已经注意到衣服的华美对人的影响,衣服华美可以让人家觉得美丽的。
然而,古人的审美条件是什么样呢?汉朝其实比较注重女性品德。如果你现在为年龄发愁,不用担心。汉朝审美的眼光确以年轻美是事实,女子最美的年龄大概是15到20之间。但是现在的年寿增长了,可以增加一倍,三十、四十还是美的。汉朝注重美丽的容貌、头发、体态、肌肤,现在也一样。
古今到底是好德还是好色?因时间关系,我们直接到结论。先看西施的故事,她是让人非常心疼的美人,连皱眉都让人觉得她很美丽。西施非常美丽,但是西施为了越国贡献一生。她后在吴国灭了以后,越王勾践把她沉死到江里面了。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肯定吴王是好色的,越王是忘恩负义的,但西施千古传颂。西施现在已经去了日本,变成其中一个崇拜的人物。日本秋田县有多个西施像。
王昭君怎么样呢?大家都知道她的故事。清朝有一个文人赞美王昭君:“笑一笑齿不露价值千金”。清朝作者的审美观点,一笑有千金之美,王昭君美如观音。这里有两张照片:一个观音像在海南岛,一个在澳洲。王昭君被比作南海观音。现代人扮演的王昭君,与莫高窟的飞天绘图,两者很像。为什么会这样呢?人们好像已把王昭君跟佛教的菩萨连系上了。现在我们知道有王昭君的博物馆。
杨贵妃,大家对她非常熟悉,自从范冰冰扮演了她,更不用说。这是佛教寺庙的一个杨贵妃像。杨贵妃在历史上,似乎没有刻意做伤天害理的事。但可怜她的雕像在西安多遭非礼。孔子说“好德如好色”,好像没能见。杨贵妃到后来怎么样呢?她生命终结在佛堂里面,现在日本人相信杨贵妃去了日本,而且变成那边的观音大使。大家很惊讶吧?我也很惊讶,我也拍了照片作证。历史里的西施终结于江河,王昭君终结于草原,杨贵妃终结于佛堂。杨贵妃在正史上的记载没有犯大错,连高力士也说了:贵妃无罪。她去了日本就变成杨贵妃观音。
最后我们谈到一个问题:审美条件源于何物?美,特别是指容貌、声色、才德或品质的好。色,从你的心达至你的气,气再传到你的面上去,变成颜色。这样的话,人的颜色可谓从你心而来。人的容颜气息与人的内心好像符号一样合。你的容貌看你的心,你的心变成你的容貌。
古代还有一句话:“睟面盎背”,孟子说:心中有仁义礼智,其容色亦会纯正,双目清明。《礼记》记载:大凡深爱父母的儿女,必有温和之气。有温和之气的人,必定有愉快的容色,有愉悦的容色的人,必定有婉美的容颜。有甜美的笑容,眼睛非常亮丽,孔子说“绘事后素”,先有宣纸才能有绘画。如人先有美好的容貌、黑白分明的双目,才能让人感到非常愉悦动人。
为什么眼睛的美丽是那么重要呢?古人相信明亮的眼睛是因为心胸纯正善良所致,让人看得舒服愉悦。孟子说,观察一个人的内心,没有比看他的眼睛更好了。因为如果一个人的心胸纯正,他的眼睛会非常明亮。眼睛不会说谎,黑白分明的眼睛透露一个人的善恶。为什么佛教的佛像那么美呢?他们把美颜和美心结合在一起。今天到此为止,谢谢大家,希望没有超过时间,不好意思。我知道我的国语不太好,请原谅。
杨道圣:我听到了赖教授对美人的一番阐述,一开始是外在的方面,讲到最后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个美并不在于外在的方面,而在于心,心正则色润,色润而生容,从内心而生出来的,这一点我特别赞赏。前面讲到外表的这些因素,特别是年龄这些方面,现在都追求以年轻为美,无论是电影明星还是杂志的封面女郎,基本上都是以年轻为美。但是怎么能够保持年轻呢?大家拼命的用健身,用化妆品,在欧洲的艺术中有一个传统,怎么才能保持年轻呢?米开朗基罗在圣彼得大教堂有一个《圣殇》,圣母怀抱基督的身体,基督死的时候33岁,那个时候圣母应该是比基督大很多。但是看那个雕塑,是圣母比基督还年轻,所以当时就有人质疑米开朗基罗,你这画的不对。怎么可能母亲比自己的孩子,耶稣已经三十多岁了,圣母看起来才二十多岁的样子,那么年轻。米开朗基罗说那你是不了解什么是美,不知道美的来源如何。为什么人会变丑呢?本来不会变丑呢,为什么会变丑变衰老呢?因为人堕落的原因。在西方绘画中,从伊甸园到失落园,亚当夏娃犯了罪,被天使从伊甸园里赶出去。赶出去之前和之后,他们的脸上的面容是不一样的。在伊甸园里面是非常年轻俊美的,但是出来之后,脸立刻变得丑陋了。什么使得这个面貌变丑陋了呢?是人的堕落和罪,使得这个面貌变丑陋了。米开朗基罗说因为圣母是在西方有一种说法叫无染原罪,没有原罪,她的容貌是不变的,保持年轻的容貌。保持年轻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内心的清正善良,我们在心理学上经常这么说。如果你发怒,脸会怎么样?扭曲变形,就很难看了。但是如果你心里很平和,笑一笑十年少,年轻不是说通过那个化妆品,甚至不是通过健身来获得,来维持的,年轻是怎么可以维持的呢?是你保持一种平和、满足、喜悦的心境。如果你是一直觉得你得到的不满足,你总是想得到更多,内心里面焦灼不安,很容易变衰老。很多人总想获得很多很多,所以劳累盲目,脸色就蜡黄,很容易失去年轻貌美的颜色。中西方的思想是相通的,年轻的保持不在于你要外在生理的条件维持,而在于内在的美。充实于内,而形之于外。屈原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中国古代人特别专注于内在的修养。
我们讲年轻,刚才提到服饰,什么样的服饰才是美的呢?我们现在都是追求时尚的服饰。但是从美学上面来说,这个美并不是服饰单纯能够给予的。西方经典里面说要以谦卑敬谦作为你的服饰,服饰不是外在的衣服,而是说你内在有没有形成一种品德,一种品性,这个品德和品性可能比你的服饰更能装扮你。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最能透露出你心里的东西。你眼睛明不明亮,不是天然长的明不明亮,而是看你眼睛,刚才赖老师讲的那几个名字我都没举手,为什么不举手呢?不能到处留情,不能对谁都顾盼神飞的,让人被你所吸引,让别人为你心动,这是不对的。你要把你最美的最动人的留给你心有所属的那个人,你最好的东西,你最美的东西,你最宝贵的、最圣洁的东西,一定是留给你真正要属于的那个人。你最好的东西,要用内在的这种心灵来去装饰自己外在的美貌。
这个服饰本身也是有讲究的,不是你穿的很奢侈很豪华就是美了。服饰表达一种灵性,我是服装学院的老师,在西方有一句话叫“服饰使人成为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看你怎么穿着。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透过你的穿着显露出来。你的穿着不是说你穿什么样外在的物质的东西,而是说你内心里面是怎么样看待一个人的。你是打扮的性感,我说的性感千万不要追求性感,性感不是一个好词,性感是人家一看到你,那个欲望就产生了。
现场学生提问
提问:人家看你产生欲望,并不是人家的问题。
杨道圣:你知道怎么装扮自己,让人们能够欣赏,但又不会产生那种非分之想这样的念头,这才是真正的美。内在方面的内心的气质,你的服装穿在身上不一定都是你的,因为有的时候你穿的服装,别人说你怎么穿这个服装,不像你的。会觉得衣和人不搭配,什么样的服装是美的服装呢?我们讲穿衣的时候讲衣人一体,你这个人一看,别人不会注意你的服装的时候,你这个服装的搭配是最好的。让人注意到你的服装了,这表示你这个衣已经压过人了。这个衣先夺人眼目,先盖给了你这个人给别人的印象。你穿衣最好的搭配,人家就觉得你应该穿这套衣服的,这是最美的装扮。你怎么装扮自己,你知不知道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选择合适的装扮,这才是最美的装扮。说性感,性感是媒体制造出来的,那些明星穿的,我说这不是美。
主持人:可能是赖老师说的“艳”。
杨道圣:古代的艳也不符合,那不是美,赖老师肯定同意我的观点。
赖庆芳:我同意你(选择合适的装扮,才是最美的装扮),但是可能很多人不同意你(性感是媒休制造出来的说法)。
杨道圣:你选择什么样的服装,也是你对于这个外在的世界这些自然资源的一种态度,这都是灵性的一种象征。我们学校曾经讲到,在纽约师范学院有一个时装设计师,他在两年以前在他们毕业设计上呈现了一套服装,什么服装呢?叙利亚难民逃到希腊,有一个船遇难了,有一个三岁的小孩趴在沙滩上死了。设计师看到这个,内心里面特别被震撼。觉得我们设计出很多时尚的、让人追求奢侈追求性感的这些服装,难道我们只能这样去做吗?
赖庆芳:我们可以先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如果他们有什么问题可以请教你。
提问:杨教授你刚才的意思说,一个人他是否美,归根到底是由他德行来决定的,让你变美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有很好的德行。我个人感觉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好像不是这么认为的,为什么你这种想法不能成为的多数人的主流看法?你认为自己这个看法非常正确,而却不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同。
杨道圣: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解释一下,其实我们很多的观念都是受大众媒体、电影媒介,受这些观念的推波助澜。比如今天赖老师讲的这些,在古代美和善和真都是连在一起的,你不能脱离开善和真来讲美,不能是这样的。但是到18世纪以后,美的这个概念开始从善从真脱离开来了,那个美还是有善有真的含义,因为它刚刚脱离开那个传统不久。但是在今天,我们知道媒体怎么能够去吸引人呢?怎么能够打动人呢?而且媒体娱乐界它的目的在哪里呢?我们都知道的,罗兰巴特就说为什么服装杂志把时尚说得如此天花乱坠呢?去吸引别人呢?是因为它背后是金钱的目的在支持。如果我们不晓得大众媒体他背后目的的话,我们就觉得他给我们提供很多的选择,很多的机会,很多的自由,但是我一定要说这句话,我作为老师,我说话是要负责任的。我不是想从你获利,我们对于美、真和善需要有一种辨别,我们需要去培养一种真正认识美的能力。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仅仅追随大众媒体,最后我们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了。真正的美、善、真的追求不是很容易的,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是孔子老早说过的,肯定是少数人,肯定是不被大众所欢迎的。最后说一句话,我说完之后,你们还会看电影,还会看大众媒体,还会受他们的影响,但是作为老师,负责任,不能不说。
提问:我理解您刚才说的话的意思,大众媒体宣扬他们那种美的观念,他们是带有为了追求逐利的目的在后面,您主张您的这个美的观念,是抱着对学生负责的一种认真态度,您的目的比他们的目的更纯正,但并没有解决为什么你们的观点比他们的观点更能令人信服。
赖庆芳:这个问题很困难去回答,因为思想、观点不一样。为什么我们看表面美的东西会被吸引,很简单,因为这是我们从视角上看,一看就知道美不美,好不好看,这是视觉上的。但是接触一个人,知道他善良、好心与否,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表面看比较容易,但要接触很困难,时间也长。我今天这身穿着是我上班的穿着,我这种穿着过马路的时候,很多时候汽车都不让的,不知道为什么。有一天我穿了一条晚装裙子,很长的裙子,去出席一个晚宴,我走在马路上的时候,真的很奇怪,车子停下来让我过马路,那不是斑马线,司机可以不停下来的。但他停下来,让我慢慢过。有一次我也穿的还可以,一个车子开到我面前,停下来,因我追不到前面的公车,他停下来叫我上车,让我追上前面的公车,我那天幸运遇到好司机,可能也跟我衣着有一点关系。我试过穿牛仔裤和普通的衣服出去,没有人让我的。刚才杨教授说得很好,适当的衣服让你展现自己的美,但是衣服太亮丽了,把你盖住了;人家看那个人的衣服很美,但那个人本质不美,那也没吸引力。因此,我非常赞同他刚才说这个话。
提问:刚才我注意到杨老师说了一句话,不喜欢这些女明星的美,认为这是不对的,应该把美留给将来的那个男人,这个描述放在现在的话,让我们说一个女生以后要去属于一个男生,这个描述首先对在座各位女同学的不尊重。既然我打扮的比较漂亮出去,这可能是不对的,为什么不说看的人不对呢?这是不是说要求我们把这些美留给自己将来属于的人的话,是不是这些男同学,比如刚才赖老师说穿了一件漂亮的礼服,有人让她,是不是男生没有把最好的把留给女生?
杨道圣:如果言语中对大家有冒犯的话,我表示歉意。毕竟我这个年龄,作为男性,说话不自然的会透露出一些不该有的意思。我绝无意冒犯各位女士。我刚才讲到的,把那份留给你心里的男性,那个眼神,让人怦然心动的眼神,不是一个一般的眼神。台湾一个作家讲过他的一个经历,有一次经过一个报刊,杂志封面女郎穿的非常暴露,长的确实很漂亮,他妻子就问他,那个女人是不是很漂亮呢?张明亮说我不觉得那是一种美,美是什么呢?美是给人一种安宁,一种愉悦,而不是让人心狂乱,不是让人心不安宁。这个美的概念,当然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但是美的一个经典性的概念,古典性的美,还是讲究美要有一种和谐,不仅仅是外在的和谐,给人内心一种平静、安宁。这种感受一定是积极的感受,而不是让人心狂乱。不是看了一眼,欲望升腾,非想获之而不可这样一种。当你展示自己美的时候,你要知道如何展示是合适的。你的眼光不可以到处去留情,你不能眼神四处去抛洒,勾人心,有女人是这样的。我们都可以打扮的很美,这个美让人看到你,心里真的是感觉到很舒适、很安宁、很愉悦,并且还很尊重你。我觉得这是美,对不起,我不敢往下说了,我再往下说,你又说冒犯你了。从性别心理学来说,男人是眼光的动物,女人是听的动物。男人是一看到,那个欲望就产生了,你得考虑男女性别的差异,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是不一样的。你为什么不谴责看的人,你不该看就不能看,男人就是这样的动物,你不能不考虑,你出去,别人会看的。我绝无意冒犯,我也不是大男子主义,也不是宣扬封建思想。我只是想表达,在媒体媒介所宣传的那种错的美的概念之下,我是学美学的。
赖庆芳:刚才杨教授说的美,男生主要受视觉影响:用眼睛去看,男生爱一个女孩子,容易一见钟情,他喜欢你,会追求你。如果他看见你会分类的,这是男性朋友告诉我的,是爱情那一类还是朋友那一类,他把你分到朋友那一类,很难转到情人那边去。女性因为受听觉影响:用耳朵去听,男生很会说话,可以追到很多女性,再美的女孩也会中招。刚才那个女同学提到的问题很好,伊斯兰女性把头发包起来是防范所有男性去看她。但是我中东的朋友告诉我:她们从小头发就要包起来,但是男生有一个厉害之处:尽管她们穿着黑袍,男生都可以从黑袍的外形看穿她们的体态。我的朋友说:中东男生有透视眼。男生是属于视觉的,他对女性有兴趣,自然有这个能力。
提问:即使这个女性没有穿什么暴露的衣服,但是男性还是用同样的眼光看他,除了媒体对美的宣传之外,把正确的美科普给大家,能够让大家知道应该以怎样的眼光去看待美。
杨道圣:你说得非常对,女性可以有自己的审美眼光,男性也要训练自己的眼睛,真的是尊重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女性,这是双方的,我们穿衣服有我们自己的责任。
提问:我想问一下赖老师,很多放了现代女明星来为我们解释,这个沙龙背景图来看,唐代的女性,在古代无论是唐代的还是宋代到明清,和现代的差别是很大的,你怎么看这种差别?现在女明星按古代的条件是不是美女呢?
赖庆芳:你问的问题很好,我曾经用这个图来作例子,学生说丑,所以我不敢说,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古代都是用毛笔画画的,因为我欣赏,所以觉得很美,但是现代很多人都喜欢大眼睛的漫画人物。如果你说这是美人,他们觉得不是。我说的时候为了让大家了解,才用了现代的图,就是这个原因。另外是艺术上的改变,唐代的美人,画家画的人物跟原来的形象是不完全一样。如果你看到这个唐代,它有不同的时代,女生的身材也不一样。盛唐的时候,画家如周昉画的画比较胖,后来发现画的太胖了才改瘦了一点。画家画的画只是艺术上的一个展示,现在画的漫画眼睛很大,鼻子很小,皮肤很白,也不是现实的状况,希望这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
提问:你认为现在的照片比起古代更能反映古代美人的样子?
赖庆芳: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也想去古代看一下。如果可以的话,我想看看西施是什么样的。我只是觉得现代的照片它的条件符合古代诗歌里面描述的条件,所以用来做例子而已。谢谢你!
提问:会不自觉的追求美,欣赏美,我们有多大程度上是受社会影响的?比如我们可能会觉得本身自己就觉得高鼻梁,白皮肤很好看,我们自己确实也觉得很好看,我们是因为社会觉得很好看我们觉得很好看,还是因为我们觉得很好看,大家的意见汇在一起,社会觉得很好看。
赖庆芳:举个例子,有些地方的人颈部很长,他们觉得很美的,女孩子把颈拉长,也觉得很美。她们是一出生就觉得颈长是美,还是后天造成的?
提问:其实他们的社会跟我们社会不是一样的社会。
赖庆芳:对,所以审美不一样。现在的城市,如果一个女子的颈部那么长的话,我们都会吓怕的,大家都不会说她美。但是在某个地方认为是美,美的观点是受社会影响。除此以外,我们本来天生对美有自己的感觉,同时受了社会的影响。杨教授您同意吗?
杨道圣:非常同意,在美学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康德说每个人先天有一种审美能力,只要你是一个正常人,都应该知道什么是美的,当你判断美的时候,你也期望别人也是这么看的。但是社会学家不这么认为,社会学家说你怎么会认为这是美的,和你出生在哪个环境中,比如南方人和北方人对美的看法就不一样。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中,你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中还是工人家庭中,对美的审美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你在清华经常接触交响乐,在其他学校很少接触这些,你的教育也决定你的审美标准。美对社会学家来说,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文化培养出来的,但对于19世纪以前的哲学家来说,他们都认为每个人都先天的具有一种审美的能力。当然了,折中的看法说,人既有先天的审美能力,同时又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赖庆芳:再举一个有趣的网络故事给你听:一个很有名的小提琴家在路边卖艺拉琴,没有人听。后来这件事情被记者放上了新闻,为什么?原来他是世界非常有名的小提琴家,看他一场表演要付超过差不多一千块港币,而且他的表演每场是爆满的。但是他在路边拉的时候,没有人听,他在车站拉的时候,人家走过就算了,这个可以解释一下,环境也影响你对那个人的看法。他在路边跟他在歌剧院大堂上的表演,人们觉得大堂的表演一定了不起,路边演奏的差的很多,也影响你的感觉。(补充:这卖艺的小提琴家叫JoshuaBell。据闻他在车站演奏的是难度最高的小提琴曲目。他所用的小提琴是1713年制作价值三百五十万美元。他卖艺前两天剛在波士顿歌剧院演出,门票昂贵却爆满。)
杨道圣:那个小便池第一次交到艺术展览馆,人家不接受,这不是艺术。一旦放到那个博物馆里面,结果它就变成艺术品了。
提问:赖教授是研究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当中的女性。今天讲座的这个题目非常好,好德与好德,但是左边中国古代美人的条件,今天赖教授实际是特别向我们介绍了古代的美人什么样,她从年龄、皮肤、头发、服饰等各个方面的美。杨教授又是学西方美学的,把西方什么才算美,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让我们的同学怎么样来审美,怎么样来追求美,因为这个社会确实存在着真善美,也存在着假丑恶,当然现在又是多元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自己传统的理念,有优秀的,但是也有糟粕的,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文化,还得剔除糟粕,吸收那些优秀的。赖教授他主要讲古代的这些美,古代的这些美不一定我们都能学。我今年68,我哪能追求得了,刚才赖教授介绍谁六几年生,小个十来岁,那我们也追求不了。我们都把个子弄高吗?弄不高。我们都弄成双眼皮,现在去韩国最多,韩国的女孩子弄成一样,我就不赞成,都弄成双眼皮,很多女生原来都是单眼皮。我的意思就是说杨教授讲的那个,但是杨教授也不能太绝对。你刚才说我们女性应该怎么样怎么样,而没说到男性,男性也重要,不能光怪罪女孩子。
杨道圣:抱歉抱歉。
赖庆芳:补充一下,我一两年前去韩国参加学术会议。韩国有一个教授告诉我,他说:他们做父亲的会给钱女儿去整容;如果那个女儿进不了大学就不整了,进了就整。我问为什么?他说:整一下才能碰到更好的人。教授告诉我,韩国女孩子18岁就整一下,进了大学再整一下。
提问:赖教授当时我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您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陶渊明《闲情赋》里面描述了美人形象,我在读的时候,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陶渊明描写的美人形象是不是蕴含着他的政治理想呢?
赖庆芳:我觉得是这样的,以前古代是从屈原的时候已经把香草美人寄托了自己,到了后来曹植写了一首寡妇赋,寄寓自己的才华没有受到欣赏,像寡妇一样被抛弃的。陶渊明这个诗也有寄寓的可能性,他写的时候究竟是他退隐了以后还是退隐以前,因为表面上我们看他的文章,他都说自己是真心的退隐,真的回到田园去。如果有寄托的话,应该不是关于政治的问题。因为他写的文章,不停说自己真心的归隐了。如果不是归隐以后写的,是在归隐以前写的,有可能是另有寄托,才华得不到发挥,后来才归隐,故要先查证那个背景。
提问:他在序里说,他写这个《闲情赋》,是在归隐以后写的,是不是出现了一个矛盾?
赖庆芳:归隐之后写的话,如果确定的话,自然也有一个矛盾,但我认为出现矛盾是正常的。比如今天我在选讲美人好还是讲美男子好,我问王立刚先生的看法,因为我自己也有纠结,讲哪个题目好。有矛盾是有可能性,也不排除。因为从古代到现在,文人透过美人一形象表达自己心意的例子很多。陶渊明有这个可能性也不一定。
提问:我想请问杨教授一个问题,之前您也讲到了,什么样的服饰才是合适的呢?要跟这个人非常的协调,让人感觉衣服和他融为一体。每年都会有不同的流行趋势,比如今年会流行某一种颜色或者某一种花纹,某一种样式,大街上到处都是,很多人穿这样的衣服。就感觉我们现在在服装设计这方面,侧重于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服装,而不是用服装塑造什么样的人,对于这种现象您有什么看法?
杨道圣:我在服装学院他们的秀我很少看,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些时尚基本上都是在经济消费主义的推动之下产生的。需不需要那么多的每年都换呢?虽然我在服装学院,我却不太认同时尚。他们常常责怪我说,我虽然在时尚圈内,我是批评时尚的,我是反对时尚的。因为时尚往往是去让人心思变,见异思迁,往往是这样的。这是和当代的消费主义相契合的,因为当代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的发展,基本上都要来追求这样一种倾向。服装基本和人性无关的,当然他们设计师会责怪我说,我们是艺术家,我们最表达人性的。我说是这样,当你不去考虑市场的时候是如此。可是当你表现人性的时候,你往往不会成功,我说的是商业上的成功。我对时尚是持消极和否定的看法。
赖庆芳:下次你请我去看,我喜欢看,现在的秀很厉害,每一季都换。
主持人:我想问两位教授一个问题,赖博士是文史专业的,杨教授是美学专业的,我也学到很多东西。我自己是科学哲学专业的,我想问两个概念解析的,我完全同意赖教授提到好德和好色之间的强关联的关系,一个美女如果随地吐痰,你对她的印象会非常不好。反过来,也许姿容上普通,但是很有修养,很有气质风度,我们觉得她很美。德和色是可以分开的两个概念,确实也有一些很漂亮,但是德性不好,或者德性很好的,所以孔子说“未见好德如好色”,倒没有说好德即好色。虽然德和色相辅相成,但还是两个分解的概念。我向赖博士提个问题,我非常同意杨教授刚才的讲法,有些女性很性感,像今天看到的玛丽莲•梦露我们觉得她很性感,我觉得她不很美,很多人喜欢奥黛丽•赫本,她很美,但是不性感。我听到你对美和艳丽的解析,我不知道中国古代关于美和性感这方面的词,还有哪些词可以把它分解开?如果分解开以后,也许您和杨教授的观点就没那么冲突。杨教授是追求美,我们凡夫俗子可以追求那些时尚或者性感的东西。
赖庆芳:我跟杨教授没冲突,我完全赞同他说的。我刚才放了一些图片,不是代表我赞同的审美观,我只是给大家看一个超过50岁的女性都可以身材那么好。玛丽莲•梦露大家觉得她是女神,但是我也不觉得她很美。我跟杨教授的观点一样,美跟道德有关系。刚才问到艳的问题,艳的解释。关于中国美的形容词,我找到超过100多个,在诗词里面出现最多的。如果从这点来看,可以说男生看见女性的美,是体态的美,那对男性是有吸引的,因为詩歌作者大多是男性。女性怎么算艳呢?身材丰满就是艳,艳是美丽有外貌以外,还有体态身材方面的吸引力。这两点是符合现代男性的观点。但美除了天生的外貌以外,心底是非常重要的。
杨道圣:关于色和德之间我是这么想,色和德是人类本能,因为人是二元的。人有身体和心灵,感官随欲望而则,心灵往往约束这种感官和身体。既然是约束,不是不努力就达到的,是需要努力的,这是很难的。好色是自然的本能,但是好德却是一种努力的结果。这是本能和心灵这两者的分离产生的结果,但是我们说教育是什么呢?教育是培养人的心灵真正去追求好的,让你去辨别什么是好的,我觉得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这一点,给大家一个标准,你们能够辨别,并且去追求好的东西,这才是教育。如果说一个人从小就培养他,知道这个德和色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好德就非好色也,这么教育出来的结果,你眼睛的判断还是跟随这个心灵的。你心灵的强弱决定你受欲望还是受理性的支配。如果我们做这样一种教育的话,你们这种工作就是做这样教育的。你们清华大学在理工科的环境之下,工作非常重要,你们在做当年的蔡元培所做的工作,美育的教育功能,培养大家不再是受大众媒体的影响,不单纯受欲望刺激的影响,真正辨别真、善、美,虽然这是需要努力的。但是不努力的东西往往是没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努力得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是教育要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是王老师您的任务。
赖庆芳:德的来源,它本来就是善的意思,善良的心和美好的品德,善这个字和美是同义的。刚才我提到一个问题:觉得一个人美不美,可以在你跟他接触以后,尽管他长的不美,但接触以后,你会觉得他越来越美。有些人本来长的很美,但是跟她接触了以后,发现她脾气很坏,个性有很多问题,你会越来越觉得她一点都没有吸引力。你要通过跟那个人心灵交流之后,你才知道那个人是否真的美。
提问:在刚才的讨论中我听到赖老师给出了一些对色的一些标准和条件,杨老师说了对德的标准和条件,这是教育的目的,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冒犯。目前社会中的色与德,把它标准化是一种束缚,想问两位老师给色定一些条件,给德定一些条件,如果我们想要达到的是一种多元,这两个可能都是没有标准的,如何看待?
杨道圣: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面临的一个挑战,今天是一个后现代的社会,后现代意味着多元化,没有标准,你也不要给我们一个标准,这确实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回应呢?是这样,如果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你是不是也听一听我的声音呢?我的声音也是多元中的一员,我可以给标准,你可以不接受标准。作为我的老师职责所在就是给标准,作为学生,你选择不选择,需要你自己辨别。现在已经不是师道尊严的时代了,老师怎么说你都可以反对。你可以接受,你可以反对,你要尊重我有讲的权利,这也是多元中的一元。
赖庆芳:同学都非常聪明,问的问题非常好,让我脑袋思考的能力增强很多。审美的标准不标准,其实我觉得有时候不是说想解决就解决得了。比如在英国一个活动,你们每个人该不会参加的,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叫露体踏单车比赛,男男女女不穿衣服的在路上踏单车,表示他们对社会的反抗。为什么不穿衣服?男男女女都露体,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老实说,莫说参加,我连看都不想看。如果我跟他们这样说的话,就冒犯了他们的审美标准。如果我说:你们这样不穿衣服不太好,我就冒犯他们的标准,所以我不可以这样说了,我尊重他们的存在。我觉得这个标准的问题,如果大家都赞同同一个标准的话,会遵守它。但只有少数人赞同的话,就比较困难了。
杨道圣:如果我觉得这是正确的,无论别人什么样的态度,我还是需要坚持的。
提问:我刚才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好德与好色和人的感官的层级有关,我刚才进来的时候有点晚,您正在讲美那个字,我不知道是不是听的有误,为什么和味觉有关系,没听明白。好德和好色,刚才讲到两个字,一个是美,一个是艳,我们知道人是有感官,比如人是有五感的,同时有第六感,生命的维度还有更多的维度。我想这种感官是不是也是有层级的,在每个层级是不是这种美会被立体化和放大化?
赖庆芳:谢谢你的问题,你听的不清楚的是正常的,因为我的国语有限。我讲那些条件不是我定的,全是古代记载的。感官的问题是不是有不同的层次,我觉得是有的。因为我们对美的定义来自感官,比如你看见一个东西,你觉得它很好看,心里也高兴喜欢。你听见一首歌曲觉得很好听、很喜欢,心里也感到快乐。这是因为所有的感官,听的听觉,看的视觉,还有吃的味觉,接触的触觉,让你感官愉悦舒服的,便会令你产生美的感觉。但是也有一种就是心灵上的,你看书得到知识的时候,会觉得心里很快乐;你跟朋友交流,精神上很满足,这是层次比较高的。从这方面来看,审美真的是有层次的分别。
提问:刚才美和艳,艳直接触动我的视觉感官,是不是美被不断丰富出来的,更加多维。
赖庆芳:艳字进到美的范围,它是美的一部分。
提问:老师好!我有一个问题,我之前做过一点点研究,有一个问题想问问您。我们如果在研究电影,所谓大众文化,或者电视剧,里面有一种女性的形象,比如女特务,我们中国的,她们美又极其坏,她这个坏被男性知道,她是一个祸水,不要靠近她,包括里面的角色,包括观众本身,都会莫名被吸引,这个不仅仅是因为她美我喜欢她,真的有一点心理作用,越危险的越靠近,又危险又美丽,德色兼备最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我就是喜欢一个坏人,又坏又美,没治了,跟人的心理结构是有关系的。不瞒老师说,这是我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当时这个题目很多老师挺感兴趣,有些人用尼采的哲学去解释它,到底是什么?我今天不能很确切的想的很清楚,所以想听听两位老师的观点。
赖庆芳:我自己也写小说的,我有一个观点想告诉你,读者在看文章的时候或者小说的时候,有时候会跟作者是相对的。我们都是守规矩的,突然看见一个不守规矩的,把我们内心不想守规矩的潜意识激发出来,所以我们就喜欢又美又坏的她,因为她做了我不敢做的东西,所以有这个感觉。为什么她那么坏但我还是喜欢?因为大家都知道她只是做戏,是假的。但是如果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的话,发生在你我身上,我们不一定会喜欢她。你被她吸引,因为她做了一些事情,突破了社会的标准观念,因为她做了一些事情你不敢做,但心里可能也一度想去做的,因此特别吸引你的注意力,但并不代表你很喜欢她。
杨道圣:在弗洛伊德心理学里面提出一个概念叫弒父娶母情节,在解释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时候,为什么哈姆雷特明知道他的叔父杀了他的父亲,娶了他的母亲,为什么他迟迟不去复仇呢?之前歌德说思想淹没行动,弗洛伊德解释,因为他叔叔所做的正是他自己想做的,所以他迟迟没有这么做。跟你说的这种心理是相似的。对于明知道她是恶毒的,但是内心里面又心向往之,这是不奇怪的,恶也有一种诱惑力,它的诱惑力存在于哪呢?如果按照西方的基督教的观点来说,因为人的本性是堕落的。在圣经里面,神在伊甸园里面给亚当夏娃很好的生活环境,但是给了他们一个限制,园中所有的果子都可以吃,唯独园当中那棵善恶树的果子不可以吃,吃了必定要死。可是人就是贪恋那个善恶树上的果子,受了蛇的诱引,如果人不贪恋的话,蛇也诱引不了的。为什么明知道是毒恶,但是又心向往之呢?人内心本身就有堕落的本性。按荀子的说法,人性恶,这是人性的表达。人性并非爱善去恶,人的本性不是如此。一个人要堕落非常容易,一个人去作恶也非常容易的,难的是追求真善美,所以要教育。如果说人不追求恶,那就不需要教育了。比如毒品,人在吸食毒品的时候知不知道这个恶?知道的,但是还是想去吸食,从人性的本身来说,这并不奇怪,也没有什么深度的问题,就是人性是恶的,人性是堕落的。人的本性是趋向丑陋的恶的东西的,这是人的本性,而追求美,追求善,追求真,这是需要努力的。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已经说的很准确了。
赖庆芳:我相信人性本善的。
杨道圣:即使性本善,也是教育的结果,化性起伪。修身,如果性本善的话,我们社会今天不是这个样子。
提问:你刚才举伊甸园的例子,夏娃把果子给了亚当吃,亚当跟她一起堕落了。现在有女性主义的解读,她说她并不是想要把罪归于夏娃,或者是夏娃是个引诱者,蛇引诱夏娃,夏娃引诱亚当,夏娃把亚当带向成熟的一个人,因为他吃了果子就会死,他说人出生以后,当成熟的时候,势必要走向死,她给他果子让他走向成熟,让他明白是非,让亚当性成熟,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并且走向死,死和成熟是一条路,这么理解的话,夏娃并不是让亚当成为罪人的人。
杨道圣:如果成熟就是走向死亡的话,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成熟?
提问:你生下来就是向着死亡走去。
杨道圣:这个不符合圣经的本意,因为圣经上面有一棵生命树,人吃了是可以不死的,不是人生下来就要死的。
赖庆芳:我们是不是要到死的时候才算成熟了?这个说法有一点像阿Q精神,也有一点勉强。
杨道圣:一个男人经历了很多性行为,仍然不成熟,一个人快到死的时候,心理上可能仍然不成熟。不是说死亡必然走向成熟,这是说不通的。女性主义再后现代,要符合逻辑,这是一个正常人一般的思维原则。对不起,我无意冒犯,我们从学理上讨论。
提问:那位同学可能没有阐释清楚,哲学上面死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包括托尔斯泰说的,当人思考的时候在思考他的死,死的绝对性构成了哲学家的坚定性,这个命题本身是很多值得思考的。请问杨老师一个观点,有没有想过上帝给了伊甸园这样一个情景,但他为什么要留下善恶树和蛇引诱人作恶的漏洞呢?
杨道圣:非常好的问题。
赖庆芳:这个同学问的问题非常刁钻,但是我喜欢。人没有完美的,我觉得上帝刻意让人类留下一点不完美,因为完美的人跟神没有分别了,跟他一模一样。也留下一个恶果给人类去尝,试探人类,一来也可能有探视的目的,二来,他让人保留一点不完美。世界上基本上不完美就是完美,就是这个意思。
杨道圣:第一个问题,关于死亡的思考和死亡的事实是两码事,一个人可以生存,但是他对死亡的认识决定他如何生存。他可以思考死亡,但不是说就让他走向死亡,他思考死亡是为了可以更好的活着。和她所说的成熟走向死亡完全是两码事,哲学家思考死亡,我们现在是要死亡的,为了去面对这个死亡,我们怎么样可以更好的活着,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而不是为了死亡。这是我对这个死亡问题的回答。
关于上帝为什么在伊甸园里设置这样的场景?赖老师已经回答很好了。我想说的,这样的场景才是一个让人走向成熟,摆在你面前的就是一个选择,你怎么选择决定你的结果。
主持人:非常抱歉,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第四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只能到这里结束了。非常感谢赖庆芳博士和杨道圣教授给我们一个美轮美奂的报告,同时又非常有教育意义,激发了大家非常多的讨论。杨教授给我们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提出了德育方面的要求,我们反过来也是希望期盼将来杨教授能够出一本书,在北大出版社也出一本,叫做《美德》,同时我们下次再邀请他来讲中国当代君子这样一个条件,这样就更加平衡了。我们再次感谢赖博士和杨教授,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