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架轩读书沙龙  >  活动回顾

活动回顾

邺架轩读书沙龙第四期举办 赖庆芳、杨道圣畅谈好德与好色

邺架轩读书沙龙第四期举办 赖庆芳、杨道圣畅谈好德与好色

 

(学生通讯员 陈韵青)2017年12月8日下午,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北馆(李文正馆)的邺架轩书店举行了第四期“邺架轩读书沙龙”。沙龙步上正轨,渐入佳境;对谈一如既往,精彩纷呈。

本次沙龙由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香港作家联会学术部副主任赖庆芳博士带来新作《美人》,同时荣幸邀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博士、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杨道圣先生进行对谈。两位对谈人从美人的条件切入,由表及里,中西相映,男女互观,与在座师生一起探讨了如何界定、欣赏、培养美善的“德”与“色”,体会了美育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主持人王巍.png

主持人王巍

赖庆芳首先向大家提问,何谓“美”,何谓“德”与“色”?她指出,“美”在中西认知中都意味着能让五官及心灵获得愉快的感觉,“美”离不开人心的感受。“色”指人的容颜气息,追求内外兼备,有别于暗示外表体态的“艳”。而善美正直的内心即为“德”。继而,她以《诗经·硕人》中对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的描述为线索,带领大家细致地解读了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如何才算美丽的容貌,从眼睛、笑容、牙齿、肌肤、鬓发、年龄等方面探究了古代美女的条件。

嘉宾赖庆芳和杨道圣对谈.png

嘉宾赖庆芳和杨道圣对谈

杨道圣则对比提出,西方古典文学中较少直接谈及美人相貌,而是用美貌的效果间接表达。以引起特洛伊战争的古希腊美人海伦为例,史诗等记述中几乎没有言明她的容颜,只叙说了当她沿着城墙走过,战败的特洛伊人观之而叹:十年之战是值得的。到了中世纪,唯独圣母玛利亚堪称美人,虽其样貌无人知晓,但对其描绘至今不衰,她在西方各个时代有各种样式的形象。与古希腊时期不同,人们确实开始摹状玛利亚的外貌,但常见的是不笑、不露齿、眼睑下垂的哀伤。比之女色,人们观看的更多地是她虔敬的信仰与谦卑的品质。

嘉宾赖庆芳.png

嘉宾赖庆芳

在讨论完界定美人的外在标准后,两位嘉宾转向探讨美人的内在条件,以及古今“好德”与“好色”之辨。赖庆芳通过《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展现了先秦文人对美人气质与女子衣饰的重视。她同时强调,汉代爱好美人,却格外赞赏有高尚品德和贞洁情操的女子,如拒绝使君引诱的罗敷、拒绝多金追求的胡姬、对丈夫至死不渝的刘兰芝等。继而,她分析了西施、王昭君、杨贵妃在古今与各地间形象的流变,指出斯人已逝,音容难再,但其精神与品格却得到了流传。其中,王昭君被清代文人赞为“似南海观音”,杨贵妃也在日本被塑奉为观音,以美人与观音相合反映了将美人与美善之心结合为一的愿望。早在先秦,孟子就强调睟面盎背的纯美源于仁心,提出“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可见古人对美目甚至种种外在条件的爱慕,其实也源于潜意识中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中国自古就德色兼重。

嘉宾杨道圣.png

嘉宾杨道圣

杨道圣认为,心正则色润,色润而生容。美充实于内形之于外,中西方对此的认识与追求是相通的。现代人以年轻为美,却不知道如何真正保持年轻。杨教授介绍了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圣殇》曾面临的质疑与米开朗琪罗的回应。众人不解为何将圣母的形象呈现得比基督还年轻,而有此质疑的缘由在于对美的误会,其实只有堕落才会带来年老色衰。圣母无染原罪,容貌依依不更。保持年轻最好的方式是内心的清正善良与平和、满足、喜悦的心境。同时,美也不是服饰所能给予的。西方经典中有以谦卑敬虔为服饰的观点,服饰表达的应是一种灵性,更能装饰人的是内在的品德品性。

学生提问.png

学生提问

对谈结束后,两位嘉宾与在座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现场气氛和乐。其中,审美标准的形成、如何看待当今社会审美多元化等问题广受关注。认识真正的美自古不易,以此才有孔子“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之叹。赖庆芳女士与杨道圣先生均认为,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大众媒介和消费主义的影响,重视美育,成为好德好色而自身兼具德色的美善之人。

 

相关链接:

主题书目:

《美人》是一本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的美人文化的学术普及读物。《美人》首先讨论了中国古代关于美人的定义和概念,探讨了美人的条件、品评标准、品藻的语汇、美人的道德特质等。本书从先秦时代的美人开始讲起,一直到唐代为止。以姜庄、西施、李夫人、卓文君、甄妃、绿珠、王昭君、班婕妤、西施、杨贵妃作为个案进行详细讨论。本书对于美女标准的探讨结合了内在与外在的诸种条件,美女除了外形的美丽、身材的姣好,更为重要的内在的情操之美、品德之高尚。该书的主题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作者本人的古代文学和历史的功底保证了该书探讨的层次和深度。

作者与主讲人:

赖庆芳,香港大学文学学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导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导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传译及翻译学系兼任讲师,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现任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文学硕士班兼任讲师,日本国立岛根大学亚太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南宋咏梅词研究》、《通识中国文学》等。

嘉宾:

杨道圣,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博士,现为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社会学,欧洲中世纪艺术,时尚理论。著作有《服装美学》、《时尚的历程》、《作为科学和意识形态的美学》。代表性论文有《从神圣到世俗——艺术概念的社会史》、《趣味的难题与时尚》。

供稿: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