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架轩读书沙龙第十八期举行 吴国盛、胡翌霖联手勾勒“技术通史”的叙事线索
(学生通讯员 王逸清)2020年9月28日晚,第十八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举办。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吴国盛教授与胡翌霖助理教授围绕新书《人的延伸——技术通史》,畅谈“技术”的内涵、“技术通史”的成立及其叙事线索。
嘉宾吴国盛与胡翌霖对谈
吴国盛教授指出,相较于理论连贯、一脉相承的“科学史”,“技术”本身及其历史具备多元化与分散性等特征,但胡翌霖博士却用如此精炼的篇幅为“技术”写成“通史”,作为读者,对其结构通史叙事线索的选择与内容取舍的标准感到好奇。
嘉宾吴国盛提出通史的概念
胡翌霖博士首先解释了自己对于“通史”之“通”的理解,他认为“通史”之“通”不在篇幅,而在于其对某种历史“一般性”(general)的关注与描述。在本书中,这种“一般性”的内容选取与线索梳理,采用了辉格式的回溯方法,也就是说更为关注那些正对今日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或曾在历史上居于主宰地位的技术。除此之外,正如本书题目“人的延伸”所指出的,胡博士将技术史看作人之延伸,他试图描绘物质在概念的变化与物质化的发展历程中,由人的身体中生发,最终脱离人而成异己赘物,并开始影响与支配人的命运这幅历史图景。因此在勾勒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更为侧重其“智能化”的一面。
嘉宾胡翌霖讲话
对谈过后的观众提问环节,现场听众与两位老师就“技术”的内涵定义与根本属性、何为“教育技术”、技术对人类距离的改变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活动现场
学生提问
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王巍教授主持。
主持人王巍教授
相关链接:
主题书简介:
自2018年起,胡翌霖先生在清华大学开设“技术通史”本科生通识课,基于课程讲义,摘选出十五门关键技术作为主线,著《人的延伸——技术通史》一书。本书篇幅虽短,但仍以“技术通史”为名,因为作者并不只是在古往今来无数技术发明中抽取零星碎片来展示,而是试图勾勒出某种整体的历史线索。
在国内外,关于某项或某类技术的历史讲述有很多,但是对“技术史”作通盘整体把握的“技术通史”却很罕见。在中国,本书试图作一次试探,不是把“技术”作为科学的附庸,也不是把一些孤立的技术简单地列举出来,而是试图勾勒出一条以“技术”为主角的历史脉络。最终指向一个问题:今日的这个“技术时代”是从哪里来的?因此,撰写技术通史不只是为了歌颂技术及其发明者,而是为了追究技术之主宰地位的来龙去脉。在适当讲述发明者的功绩之外,更重要的是探求技术的发明和演化与人类文化、观念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而通过历史追溯,我们回到每一种技术刚刚发明之时,就更容易看清它们究竟带来了哪些改变。追溯技术的历史,正是为了把握人类的当下和未来。
嘉宾介绍: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
胡翌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史与技术哲学。著有《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媒介史强纲领》《人的延伸——技术通史》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