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架轩读书沙龙  >  活动回顾

活动回顾

邺架轩读书沙龙第二十七期举行 李欣然、高波畅谈郭嵩焘眼中的中西之“道”

      (通讯员 王逸清)10月19日晚,第二十七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李欣然副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高波副教授,围绕李欣然的《处变观通:郭嵩焘与近代文明竞争思路的开端》展开对话,讨论了在近代这个中西开始接触并发生冲突的时代中,郭嵩焘对中西关系的独特思考及其产生原因、后续影响和当代价值等问题。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邓耿老师担任主持。


屏幕快照 2021-10-27 下午5.37.09.png

嘉宾李欣然(右)与高波(左)对谈


屏幕快照 2021-10-27 下午5.37.16.png

主持人邓耿


        李欣然首先简要介绍了新书的核心内容。他指出,在主流思想强调中西之别,甚至洋务派与顽固派在对立中仍共享“中国有道而西方无道”这样认识的情况下,郭嵩焘则坚持“道出于一”,认为西方在“器”之外也有“道”,这个“道”正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谓的政教之道。这一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洋务运动时期中西对立的认识,开启了之后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从制度思想等方面向西方学习的道路。


        李欣然指出,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中西之间始终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面对近年来中西关系的问题与变化,郭嵩焘的思想仍有一些借鉴价值。


屏幕快照 2021-10-27 下午5.37.23.png

嘉宾李欣然发言


        高波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他指出本书运用诗文、日记以及奏章等类型丰富的材料还原了郭嵩焘的生命史,展示了郭嵩焘是如何在传统中国中生发出他的思想,使其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一个符号。并探讨了为什么今天要研究郭嵩焘的问题,指出“中西相通”作为郭嵩焘的洞见,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如何回到中西刚开始发生遭遇的时候,对如何更好地理解现在同样具有意义。


屏幕快照 2021-10-27 下午5.37.30.png

嘉宾高波发言


       对谈结束之后的提问环节气氛热烈,听众就郭嵩焘对其同时代人的影响,人物研究的方法以及郭嵩焘的对外关系模型等问题同两位嘉宾展开探讨。


屏幕快照 2021-10-27 下午5.37.39.png

现场提问


【嘉宾介绍】

        李欣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晚清史,侧重于思想与政治,代表作有《处变观通:郭嵩焘与近代文明竞争思路的开端》等。

        高    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兼及明清时期),代表作有《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等。

 

【主题书简介】

        《处变观通:郭嵩焘与近代文明竞争思路的开端》通过对郭嵩焘生平与思想的梳理,认为他的独特眼光不仅从认识、观察西方中来,更来源于中国人自己内在思路的转变。郭嵩焘坚持“道”是普适的,力图消除中西二分的隔阂,去理解西方、理解文明。后世的新旧、中西之争,恰是他开启的新思路延续和变异的结果。

        郭嵩焘的历史意义,则在于他是中国人开始从“道”的层面正视西方、对待西方的时代思潮转捩点。这种眼光旨在化解其所处时代的难题,却也使得中西对抗从力量的抗衡上升为文明的竞争,从而开启了后世关于中西关系的诸多思想争论。

        本书从郭嵩焘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变化中,不单纯探讨一个人物如何“超时代”,更试图看到他如何在同时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形成了独特的解答思路。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