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胡振坤)3月24日晚,第三十五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及线上直播平台同步举行。科学文化学者潘涛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刘兵围绕《搞科学:在哲学的启示下》(以下简称《搞科学》)展开对话,分享马里奥·邦格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哲学。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教师邓耿担任主持。
嘉宾潘涛(左)与刘兵(右)对谈
潘涛首先介绍邦格生平与《搞科学》著作情况。邦格一生创作120多部著作,他是物理学家、哲学家,他将自己定位为科学家-哲学家、“科学的卫士”与“世界公民”。《搞科学》写于邦格晚年,十一章内容串联起他一生的工作。潘涛讲解将书名中“Doing Science”译为“搞科学”本土化而贴切;装帧封面特殊设计的爱因斯坦头像体现“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隐喻等等。
嘉宾潘涛发言
刘兵对邦格诸多观点提出思考,如“建构论”代表人物拉图尔、巴恩斯、布鲁尔等并未表达“科学事实百分之百由科学家主观建构”观点;对“科学主义”等某些已有概念重新定义导致容易产生争议等等。
潘涛指出,邦格强调“什么叫真正的科学”,用科学揭示事实;还强调科学和技术的区别,科学是由好奇心出发、纯粹的和无功利的。邦格认为当代的科学研究往往侧重答案而非问题,忽略哲学对科学研究的问题选择、方法论和评价的影响,因而《搞科学》的写作就要讨论孕育科学产生的哲学母体,并试图恢复“科学研究要探索原始的真理”这一经典观点。邦格是坚定的唯物论者,其主张科学家要在系统论的唯物论指引下研究客观世界,提倡公理化方法,以澄清概念、明确指称、消除主观主义因素而建立严格的演绎系统。
嘉宾刘兵发言
对谈结束后的提问环节气氛热烈,听众就科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科学哲学界与科学界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邓耿与对谈嘉宾
嘉宾介绍
潘涛,1964年生于北京。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获哲学博士学位。有读书随笔集《魔仆与泥人——什么不是科学》。译著(含合译)有《相跃》《从摆钟到混沌》《上帝掷骰子吗》《湍鉴》《时空投影》《新纪元科学》等。
刘兵,1958年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科学史、科学传播、STS、科学教育等。出版有《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等14种专著,《刘兵自选集》等17种个人文集,《超导史话》等6种科普著作,《正直者的困境》等9种译著,主编《科学大师传记丛书》等多套丛书,发表学术论文340余篇。
主题书简介
几乎所有哲学家都探讨科学研究的成果,但大都忽视了它们的哲学前提,例如理性论和实在论。虽然这些前提大多是默会的且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它们却极端重要,因为其中有些有利于科学研究,而另一些则阻碍科学研究。本书考察了发展中的科学,即以许多自然、社会和生物社会科学的实例显示的过程,集中注意研究过程及其哲学前提,主张哲学前提构成了构思和孕育科学研究计划的某种母体。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