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刘涵)3月5日下午,第49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及线上直播平台同步举行。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谢俊、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副教授李轶男围绕《美学与政治》一书展开对谈,就书籍的编纂背景、翻译心得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等话题进行交流。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邓耿担任主持。
嘉宾谢俊(左)与李轶男(右)对谈
谢俊介绍了编纂背景。本书探讨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争论,文化领域、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实践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化领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领域之一。对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既提供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反思,又与中国经验若即若离;既带来了思考的可能,同时存在着理解的挑战。谢俊以现实主义为锚点,鼓励读者以“质朴的思考”方式,结合中国实践,面对现代主义文化,思考中国文学文化的未来发展。
嘉宾谢俊发言
李轶男进一步阐释,指出美学是生产性的活动,美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是肉身的、切近的,二者共同构成当时社会历史语境的一部分。本书中布莱希特与卢卡奇的论争,及布莱希特和本雅明的日常讨论,展现了理论家的思辨活力和阅读热情。李轶男指出,本书中讨论了对科学的多重理解,如卢卡奇强调科学的本质认识,布莱希特则强调科学的实践过程。理论家们不断吸纳外界经验、融合新质的创造过程,为理论生产带来活力。
嘉宾李轶男发言
对谈期间,谢俊与李轶男评价了卢卡奇在美学与政治领域的贡献,认为卢卡奇虽然因其新古典主义倾向和对现代主义审美经验的阐释不足面临批评,但其关于现实主义的概括能力和对社会矛盾的深刻洞察具有现实意义。尽管时代变迁,卢卡奇等理论家提出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值得继续深入探讨。
主持人邓耿与对谈嘉宾
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听众就为何及如何阅读本书,总体性概念如何理解和应用等话题与嘉宾展开探讨与交流。
嘉宾介绍:
谢俊,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纽约大学东亚系博士,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副教授,“国际剧评家协会中国分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艺术学理论、戏剧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剧场文化学,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中英文论文三十余篇,新近有译著《美学与政治》出版。
李轶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当代文化思想,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发表论文多篇。在清华开设“写作与沟通”通识写作课程,曾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清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荣誉。
主题书简介:
本书收录了布洛赫、卢卡奇、布莱希特、本雅明、阿多诺、杰姆逊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家对美学与政治问题讨论的重要文章,分别为: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布洛赫和卢卡奇关于表现主义的争论;(二)布莱希特四篇反驳卢卡奇的小文章及本雅明所录与布莱希特的谈话;(三)阿多诺和本雅明的四封通信;和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四)阿多诺批判卢卡奇、布莱希特的两篇长论文。这些思想成果对西方当代美学、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批判等诸领域都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这一群体一同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20世纪批判性文艺理论的基础、提供了最核心的概念和方法论体系,其影响力覆盖整个当代西方文化思想领域。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