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架轩读书沙龙  >  活动回顾

活动回顾

邺架轩读书沙龙第50期举行 李伯重、周建波对谈李伯重文集

(学生通讯员 吉莉)4月3日下午,第50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及线上直播平台同步举行。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顾问李伯重与北京大学经济史学系教授周建波围绕《李伯重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展开对谈。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邓耿担任主持。

屏幕快照 2025-07-18 下午7.17.20.png

嘉宾李伯重(左)与周建波(右)对谈

李伯重分享了文集各卷的创作历程和核心内容。在谈及第一卷《走进史学》时,他通过回忆年少艰苦的学习条件,劝诫青年好好读书,学好外语。恢复高考后,他考入厦门大学,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以江南地区为研究方向,逐步开启学术研究的道路。

屏幕快照 2025-07-18 下午7.17.31.png

嘉宾李伯重发言

周建波对李伯重的学术经历表达了敬意,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文集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李伯重对江南地区的研究贯穿始终,从硕士论文对唐代江南农业生产的探索,到博士论文聚焦明清江南生产力,这种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为学界树立了榜样。

屏幕快照 2025-07-18 下午7.17.36.png

嘉宾周建波发言

随后,李伯重阐述了第二卷《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的研究过程,讲述从对江南经济的初步关注,到深入探讨江南生产力发展与制约因素的过程,通过与英国对比,分析江南未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在探讨第三卷《江南之外:中国史论集》时,李伯重强调了江南在经济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江南与中国其他地区及海外的紧密联系。他分享了中国知识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从计量角度研究中国识字率、纸币在世界的影响等内容,展现了广阔的研究视野。对于第四卷《新视野 新历史》,李伯重表示该卷包含讲演、书序和书评,旨在传播经过研究和考证的历史知识。他的讲演聚焦明代军事改革等内容,为理解历史提供了新视角;书序和书评则推荐了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学界引入新观点。

屏幕快照 2025-07-18 下午7.17.41.png

主持人邓耿与对谈嘉宾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线下、线上听众积极参与互动,就量化研究的适用条件、学习英语的通路以及如何理解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等话题与嘉宾展开深入交流。

 

嘉宾介绍

李伯重,1949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1年和1985年分别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系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尔后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主要著作有: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 1620-1850、《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等。 

周建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所著论文《中古时期寺院经济兴衰的经济学分析》获第八届(2020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主题书简介

《李伯重文集》(四卷)收集了中国著名经济史家李伯重先生的若干重要作品,涉及其博士论文、经济史理论、地区经济史作品以及学术讲演、书序与书评。本文集收录的作品呈现了中国经济史研究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变化,同时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学术史的演变。

《走进史学》

本书由李伯重先生早期历史研究文字、回忆文章和治学访谈集成。所选的历史研究作品是李伯重先生初入学界的作品,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勤勉治学的真实写照。

《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

本书是李伯重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一部讨论明清江南生产力发展问题的史学专著。作者在研究方法的改进上做了努力,例如如何运用经济数学的方法,从宏观方面去分析明清江南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编制社会总产品的投入—产出模型、考察社会总劳动的分配等。

《江南之外:中国史论集》

本书为李伯重先生关于中国史上的重要问题的研究文章与对国外中国史学者的译文结集,内容包括我国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民间的契约形态及效力、均田令中农民授田、中国水转大纺车与英国阿克莱水力纺纱机的比较、中国全国市场的形成、妈祖形象的转变、全球史视野中的永历政权西迁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等。

《新视野 新历史:讲演、书序与书评》

本书汇集了李伯重先生一系列深入浅出的学术讲演、书序和书评,旨在从多学科视角审视中国历史,尤其是晚明至清代的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变迁。作者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在全球化早期阶段的角色、工业革命因何未在中国发生、清代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以及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演进等多个重要议题。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