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吉莉)5月8日下午,第51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及线上直播平台同步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袁先欣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符鹏围绕《地泉涌动:“到民间去”与1920年代中国的文化再造》(以下简称《地泉涌动》)一书展开对谈。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邓耿担任主持。
嘉宾袁先欣(左)与符鹏(右)对谈
袁先欣表示《地泉涌动》的核心是探讨1920年代的“到民间去”运动。首先,“到民间去”运动处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要节点,它与“民间”问题紧密相连,而“民间”问题贯穿中国近现代史中人民政治的主线。明确“民间”的内涵、范畴和意义,是人民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其次,该运动是一场独特的文化运动。“到民间去”运动与“五四”文化运动一脉相承。“五四”开启的文化运动,并非单纯的文化传播,其核心在于创造新文化,通过文化再造实现人的再造、社会再造、国家再造乃至世界再造。“五四”青年关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具有强大的运动势能,它鼓励人们突破既有定义,去创造更好的未来,这正是“到民间去”运动的重要特质。
嘉宾袁先欣发言
付鹏从三个方面分享阅读体会。第一,《地泉涌动》展现出学者深厚的理论修养、卓越的历史研究能力和高超的文本分析水平,超越了单一学科的局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写作,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典范。第二,概念运用是《地泉涌动》的一大亮点。该书既尊重学科已有的概念界定,又不局限于此,将概念的解释效力和适用范围相对化,深入探究概念在历史中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机制。通过对概念的重新解读,穿透问题本质,追问概念背后的历史动因,展现了独特的思考深度和学术洞察力。第三,文本分析十分精彩。书中大量的文本分析为理解提供了有力支撑,将观念问题与文本紧密结合,展现了高水准的学术品质。
嘉宾符鹏发言
随后,符鹏就写作方法论、概念运用以及近代政治的相关问题发问。袁先欣详细讲述了从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向文化史研究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对研究方法论的探索与创新。在概念使用方面,她深入剖析了“五四”时期文化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社会”这一范畴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指出“五四”时期“造社会”的理念打破了传统阶层的固有思维,推动了文化与政治的双向互动与共同发展;对于政治层面,她着重阐述了五卅运动在20年代的转折性意义,认为五卅运动是“五四”精神的延续,但在运动形式、政党政治参与等方面发生了巨大转变,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民间”的重新认知,凸显了乡村中国问题,使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更为多元与复杂。
主持人邓耿与对谈嘉宾
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听众就中西方的“民间”概念、“民间”的新旧界定以及“民间”与民族观念的关联等问题积极提问,与嘉宾展开探讨与交流。
嘉宾介绍
袁先欣,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所驻所学者。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东亚现代思想文化史、马克思主义与批评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在《文学评论》、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曾荣获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符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论与思想史、文化研究与社会史,现实主义问题等。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多项,学术合著多部,参编教材多部,曾获士恒青年学者、仲英青年学者等学术奖励。
主题书简介
本书从1920年代文化运动的演化进程出发,对“到民间去”运动所激活的“民间”概念进行研究,通过李大钊、顾颉刚、杨成志、《中国青年》、《歌谣周刊》等个案,考察“到民间去”这一口号如何介入社会思潮、文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由此揭示“到民间去”所包含的文化再造意义。
作者借“地泉”意象以为书名,籍此象征“到民间去”运动的开展,恰如泉水在地下的涓滴,既千脉万源,又水滴石穿、汇聚为流。“到民间去”重塑了“民间”包含的具体内容,使农村和少数民族边疆这两个关键意涵,成为此后理解“民间”的核心要素,也为后续“人民”概念的兴起,做了思想和实践上的准备——撼动中国与世界的力量也即将由此涌出。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