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讲座”
暨“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预告
演讲题目: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萨满(巫觋)形象
演 讲 人: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 艾兰
主 持 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 武致知
时 间:2025年5月15日(周四)15:00
地 点: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441室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协办单位: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演讲人介绍:
艾兰(Sarah Allan)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汉学家。1945年生于美国,1974年获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博士学位,1972-1995年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任教,1995-2016于美国达慕思大学(Dartmouth College)任特聘教授,曾担任Early China(《古代中国》)主编、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早期中国学会)主席(2020-2022)。现为美国达慕思大学荣休教授、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艾兰教授的研究涉及早期中国历史文化的多个领域,尤其对先秦文献、考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有着深入研究。
演讲内容介绍:
讲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探讨"萨满"(shaman)与"巫"这两个术语在中西方学术文献中的不同使用方式及其引发的概念混淆。我们将"萨满"定义为一个人类学术语,指代能够进入意识变化状态(a state of altered consciousness)的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被视为可以打破现世与“神灵世界”(world of the spirits) 之间的界限。故这种现象是跨文化的。然而,神灵的性质和宇宙的定义则取决于其文化背景。在中国,“神灵世界”的主体为祖先,因此,打破现世与“神灵世界”的界限便意味着进入逝者的世界(the world of the dead)。第二部分将追溯从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艺术中的萨满相关形象主题。这些主题包括(较写实的)人像与一些特殊动物的组合,如蛇、虎、鸟、蝉等。这些主题的渊源各异,并有着不同的图像隐喻(image metaphor),但在殷墟时期发生了融合,体现出其含义的相近性。
特别提示:
1、经学校研究决定,自2008-2009学年秋季学期起设立“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课程号:00690651)。该课程由新人文讲座系列、社科大讲堂系列、世界文学系列、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王国维学术讲座系列、“学术之道”课程、“生态文明十五讲”课程等构成。自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起,该课程无需本科生、研究生网上选课(研究生需按照相关要求列入个人培养计划),选听签到次数达到8次及以上并提交合格的书面报告可以获取1学分(考查)。希望获得学分的本科生、研究生,请在申请学分的当个学期第17周周日前,将课程书面报告电子版提交至邮箱:culture@mail.tsinghua.edu.cn。书面报告总字数不少于2500且需涵盖三部分内容即:对所选听的各场讲座进行简要的主题综述;带着问题意识,对其中某场或某几场讲座写出深入原意、言之有物的心得体会;对“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书面报告以word文档提交,文档命名格式为:文素讲座报告-姓名-学号-联系电话。
2、从2024年3月28日起,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讲座”系列活动列入“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并按该课程要求举办,希望获得讲座课程学分的本科生请携带学生IC卡刷卡入场。欢迎其他师生光临旁听。
3、线下讲座入场时间为当日14:30。入场人数控制在60人,额满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