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
《中国史系列讲座》第二十一讲
演讲题目:近代中国史上的科学与人文
演 讲 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桑 兵
主 持 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东杰
日 期:2025年10月10日(周五)14:00
地 点:六教6A117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演讲人简介:
桑兵,河北威县人,生于广西桂林。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历史学院)。曾任历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曾任首尔延世大学、台北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京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交流与对抗:近代中日关系史论》《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历史的本色: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旭日残阳:清帝退位与接收清朝》《历史的原声:清季民元的共和与汉奸》《历史研究的碎与通》《陈寅恪的学术世界》《持久战与论持久战》《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孙中山史事编年》《近代国学编年史》《清代稿钞本》《民国稿钞本》《辛亥革命稀见文献汇编》《国家图书馆藏清代档案文献汇编》《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近代国学文献汇编》,合编《戴季陶辛亥文集》《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
演讲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的所谓科学有多种意涵,主要有三:一是分科之学,二是自然科学,三是科学方法。晚清“科学”新词由日本传入中国,主要是指分科之学,而将不分科的中学视为不科学。即使国学研究,目的之一,也要逐步变为分科的科学。五四前后的新思潮与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主要是科学方法,尤其是社会科学方法,而以哲学为其基本。中国人所谓科学方法主要指归纳法与演绎法,其本来是逻辑方法。至于自然科学,在欧洲各国指向不一。以第一、第三种情形为准,人文学科本身就属于科学,是其中一部分,所以中国科学社编辑的论文集,前两部分别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由于各自意涵有别,围绕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近代中国历史上展开了一系列认识的分歧。
特别提示:
1、经学校研究决定,自2008-2009学年秋季学期起设立“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课程号:00690651)。该课程由新人文讲座系列、社科大讲堂系列、世界文学系列、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王国维学术讲座系列、“学术之道”课程、“生态文明十五讲”课程等构成。自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起,该课程无需本科生、研究生网上选课(研究生需按照相关要求列入个人培养计划),选听签到次数达到8次及以上并提交合格的书面报告可以获取1学分(考查)。希望获得学分的本科生、研究生,请在申请学分的当个学期第17周周日前,将课程书面报告电子版提交至邮箱:culture@mail.tsinghua.edu.cn。书面报告总字数不少于2500且需涵盖三部分内容即:对所选听的各场讲座进行简要的主题综述;带着问题意识,对其中某场或某几场讲座写出深入原意、言之有物的心得体会;对“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书面报告以word文档提交,文档命名格式为:文素讲座报告-姓名-学号-联系电话。
2、教室入场时间为当日13:30。希望获得该课程学分的本科生、研究生请携带学生IC卡刷卡入场,欢迎其他师生光临参与。
3、根据《北京市消防条例(2011修订)》相关规定,为确保安全,该场讲座入场人数控制在130人,额满即止。
4、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部分场次的荷塘雨课堂邀请码为:TSZMXE,欢迎届时不便到现场的师生员工通过荷塘雨课堂线上选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