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讲座”
暨“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预告
演讲题目:历史音韵学与古文字学:携手共建,互利共赢
演 讲 人:都柏林圣三一学院Sam Lam汉学教授 内藤丘
主 持 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 武致知
时 间:2025年11月6日(周四)15:00
地 点: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441室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协办单位: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演讲人介绍:
Nathan W. Hill(内藤丘)是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Sam Lam汉学教授、历史语言学专家。哈佛大学博士,“汉语音学”AHRC项目首席专家。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等机构担任学术职位,曾担任孔子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汉语音韵学、藏语文献学以及语言重构。代表著作包括《藏语、缅甸语和汉语的历史音韵学》(2019年,剑桥大学出版社)(The Historical Phonology of Tibetan, Burmese, and Chinese)《传统语法文献中的藏语动词词干词典》(2010年,巴伐利亚科学院)(A Lexicon of Tibetan Verb Stems as Reported by the Grammatical Tradition),与岩尾一史(Kazushi Iwao Kazushi Iwao)合著的《古藏文铭文》(2009年,东京外国语大学)(Old Tibetan Inscriptions)。他参与编辑的著作包括与劳伦·高恩(Lauren Gawne)合编的《藏语语言的证据系统》(2017年,德古意特·蒙顿出版社)。
演讲内容介绍:
历史音韵学与古文字学同样致力于理解上古汉语如何以文字呈现语词,但二者所依据的材料与方法往往不同,所面临的限制亦相互补充。出土文献中层出不穷的异体字与假借字,若缺乏严整的音韵框架,往往容易被误读;反之,若上古音的重建忽视古文字材料,则难免流于循环论证与时代错置。
本报告以张富海(2021)所提出的若干警示性例证为起点——这些案例显示,中古音类别或松散的押韵模拟若被直接套用于先秦材料,往往导致释读错误。由此,我们主张音韵学与古文字学之间有必要建立更为系统的互动与整合。
我们将以两个来自汉代材料的个案研究说明此种合作的潜力,这些成果均出自我们即将刊行的研究。其一结合了音译数据与押韵材料,显示上古音 -ts 与 -s 之间存在明确区别,从而可厘清汉代文献中哪些字形能合理地书写某些咝音音节;其二重新检讨谐声组「匮、溃、贵」与「遗」的分化,藉由结合简帛、金文与音韵证据,揭示了原被视为同组的字实际上存在历时性的分裂。
这些案例显示,音韵重建可作为释读古文字的有效工具,而出土文献则为音韵学提供了时间与方言层面的实证基础。我们最后指出一项迫切的瓶颈:目前尚缺乏一个能够整合数据的可检索数据库,以记录「某前缀次用以书写特定词语」的情形,并附带音韵、地理与文献语境等信息。若能共建此类基础设施,将使两个领域的合作更为制度化与可累积,真正实现「携手共建,互利共赢」。
特别提示:
1、经学校研究决定,自2008-2009学年秋季学期起设立“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课程号:00690651)。该课程由新人文讲座系列、社科大讲堂系列、世界文学系列、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王国维学术讲座系列、“学术之道”课程、“生态文明十五讲”课程等构成。自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起,该课程无需本科生、研究生网上选课(研究生需按照相关要求列入个人培养计划),选听签到次数达到8次及以上并提交合格的书面报告可以获取1学分(考查)。希望获得学分的本科生、研究生,请在申请学分的当个学期第17周周日前,将课程书面报告电子版提交至邮箱:culture@mail.tsinghua.edu.cn。书面报告总字数不少于2500且需涵盖三部分内容即:对所选听的各场讲座进行简要的主题综述;带着问题意识,对其中某场或某几场讲座写出深入原意、言之有物的心得体会;对“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书面报告以word文档提交,文档命名格式为:文素讲座报告-姓名-学号-联系电话。
2、从2024年3月28日起,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讲座”系列活动列入“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并按该课程要求举办,希望获得讲座课程学分的本科生请携带学生IC卡刷卡入场。欢迎其他师生光临旁听。
3、线下讲座入场时间为当日14:30。入场人数控制在60人,额满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