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简介
《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于2005年4月拉开帷幕,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七个主题系列,共计三百余场。自2008年9月起,该系列讲座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的主体部分以必修学分的形式列入清华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自2015年9月起调整为选修的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凡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化,既渗透着历史基因又浸润着时代精神,既延续着本土文化的血脉又吸纳着外来文明的精华。
《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八)将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主题,广邀校内外知名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理论视角、不同分析层面,深入阐释和解读如何正确处理“守”和“变”、“中”和“外”的关系,引导清华学子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第一讲 清华简的整理与研究
演讲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李守奎 教 授
主持人: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蔡文鹏 副教授
日 期:2018年3月8日(周四)14:00
地 点:六教6C300教室
演讲人简介:
李守奎,1962年出生,199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战国文字研究首席科学家等。
李守奎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古文字、出土文献,汉字学、汉字文化等。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出土文献研读、汉字学、汉字与中国文化等。出版有《楚文字编》《古文字与古史考》和《汉字学论稿》等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先后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曾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特别提示:
1、经学校研究决定,自2008-2009学年秋季学期起设立《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并从系列之(七)第二讲起,《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按照《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要求举办。请全体本科生务必携带学生IC卡刷卡入场选听。欢迎其他师生光临。
2、六教C300教室入场时间为当日13:30。
3、根据《北京市消防条例(2011修订)》相关规定,为确保安全,该场讲座入场人数(含主会场和视频直播教室)控制在1000人,额满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