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李佳宁)2023年12月21日,清华大学大学生第二十五届人文知识竞赛决赛在蒙民伟人文楼B208成功举办。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赵金刚老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下称“文素基地”)副主任、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程钢老师,文素基地副主任、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邓耿老师出席了本次竞赛。
现场剪影
首先,赵金刚为竞赛致辞。他对持续开展25届的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表示祝贺,并表示文科学院与书院的同学应当积极开展工作,为营造我校浓厚的人文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赵金刚致辞
竞赛以“鹤鸣九皋”为主题,由人文学院和日新书院联合向全校同学发出邀请,于北方的寒冬中追寻昔日九皋的鹤鸣,在交流与竞争中再开人文与历史的优美画卷。
经过初赛选拔,共有六支队伍成功晋级决赛,它们分别是“无名队”“对对队”“猜的都队”“全都队”“公孙剑器队”及“苏格拉没有底队”。参赛选手来自人文学院、法学院、日新书院、新雅书院、探微书院等多个院系,覆盖各个年级。
本次竞赛共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积分赛,选手在限定时间内作答并累计分数。第二阶段是淘汰赛,参赛选手挑选不同主题题目作答,积分前三的队伍进入总决赛。第三阶段为主观题,晋级的三支队伍围绕不同主题分别进行演讲,由评委老师打分与现场投票决出最终获胜的队伍。
第一阶段的答题共有两轮,第一轮为“弱水一瓢”客观必答题,题目涉及中外历史及文学常识,覆盖范围甚广。第二轮为“按图索骥”线索推断题,是紧张刺激的抢答环节,题目包括历史地区、中外作家、书籍、画作、神话形象及剧作等。选手们积极答题、踊跃参与,展现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与人文素养。
第二阶段“金瓶掣签”答题环节,参赛队伍随机抽取一组题目作答,累计得分最高的前三支队伍晋级下一轮答题。同学们各显其能,展示了出色的文化素养与判断力。
中场互动环节 “神机妙算”,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给出的首字母缩写猜测成语,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压轴的是第三阶段的“出口成章”。三支队伍各派代表就“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表情包”及“历史事实与电影”发表即兴演讲,由评委老师进行提问与点评。三支队伍代表选手在台上各抒己见,体现了清华学子的人文关怀与深度思考。
现场剪影
最后,程钢对本届人文知识竞赛进行总结。他肯定了同学们的文化修养与对人文知识的热情追求,回顾了清华大学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走过的历程,强调了面对面人文交流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激烈角逐,最终“猜的都对队”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夺得本届人文知识竞赛冠军,“公孙剑器队”和“对对队”获得奖,“无名队”“全都队”和“苏格拉没有底队”获得三等奖。来自“猜的都对队”的罗睿沣同学获得本届竞赛的“最佳个人奖”。
颁奖剪影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正如古人千百年来经典与哲思游鱼一般徜徉于漫长的历史浩荡之中,伴随着后人一次次的驻足化作悠远的鹤鸣。鹤鸣于九皋,其声或不复得闻。但超越时间的思想,在今日也吸引着我们打开书卷,一探这芥子须弥之中的无穷奥秘。
合影留念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