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魏翀 邢冰)2017年10月12日下午在六教,著名的美学家、评论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肖鹰做客新人文讲座,以“电影如何爱国——《战狼2》与《敦刻尔克》比较谈”为题,从一个美学学者和艺术批评家的角色,以批评为社会活动的角度,探讨利用电影如何表现爱国主义精神,为到场的千余名师生贡献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肖鹰做演讲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肖鹰解释了将《战狼2》和《敦刻尔克》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的原因,即两者均是表现爱国主义题材的现象级电影。《战狼2》作为军事动作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与致力于对人性进行深度探索、赢得极好口碑的艺术片《敦刻尔克》有很大的不同,但肖鹰认为二者共同拥有的对爱国主义的表现,使得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细节分析成为可能。
肖鹰认为,艺术是有规则的,但是艺术不等于规则。艺术是在使用规则的前提下,对规则微妙的改写和体验。如果一个美学艺术家来看《战狼2》,或者是看《敦刻尔克》,专业的角度是关注阅读细节,就是在细节当中阐释。他利用美学分析领域常用的“细节阅读”方法,深入解剖《战狼2》和《敦刻尔克》两个“文本”。
《战狼2》虽然创造了精彩的军事动作场面,但其在逻辑和叙事上有明显不足, “全能英雄”式的人物刻画,更像是过时的好莱坞电影《第一滴血2》的平庸模仿。由此,肖鹰提出三个问题引发现场师生思考:从主题看,《战狼2》宣扬的是爱国主义还是民族主义;从性质看,它是艺术精品还是漏洞百出的商业片;从艺术看,它是艺术创新还是一种平庸模仿?
接着,肖鹰从人物刻画、镜头语言、叙事结构、表现风格等角度,分析了《敦刻尔克》取得成功的原因。《敦刻尔克》没有非常完整的线性故事,没有传统意义上随着故事情节而展开的主角人物,而是采用非常自然,非常生活化,非常纪实化的电影风格展开和深化主题。20世纪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欧洲兴起的新现实主义、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目的就是反对好莱坞大片的唯美主义,反对好莱坞大片的奇观化、神奇性、超级英雄,所以他们是低调叙述,生活性、平淡、自然。该片作为一部以战争作为背景的电影,没有直接展示流血牺牲的惨烈场面,而是从亲历战争的战士的视角,进入他们的心灵中,营造一种紧张感,让观众从内心去理解战争对时人造成的巨大影响,在精神的层面上认识战争,从而更加珍惜人类世界的和平。《敦刻尔克》改写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美国式战争片的叙事模式,采用新现实主义电影表现风格,让人们对战争直接说不,是刷新电影艺术史的卓绝创新。
最后,肖鹰通过对这两部电影的对比,阐释了电影应当如何表现爱国主义。肖鹰指出,爱国主义在电影中应有的表现形式是:首先,爱国主义必须理性、文明,必须要有国际关怀;其次,电影爱国,是电影艺术的呈现,不是贴标签,更不是打鸡血;第三,一位真诚的爱国主义艺术家,必须是真诚的艺术创新者。肖鹰深入对比了《战狼2》与上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第一滴血2》,指出二者在主要人物塑造、罗曼史展开和剧情从小规模争斗推进至民族对战等方面均有很强的一致性。他认为《战狼2》虽然在国内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但同样的情况并未在国外出现,“走出去”的结果并不成功,这不禁让人反思: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表现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电影,不能仅仅复制或是追随外国电影既往流行的表达方式,而应该立足于展示本国独特的美好之处,在艺术上有所创新,这才是文化自信的真正体现。
互动环节,现场同学就电影分析的手段、优秀电影作品的标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区别等问题与肖鹰进行了交流。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第十三讲,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历史系程钢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肖鹰,1962年生,四川威远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美学、当代艺术,已出版论著:《不朽的艺术》(合著,东方出版社2016)、《中国美学史•明代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说与不说――肖鹰文学批评集》(台湾新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4)、《中西艺术导论》(北京大学2005)、《美学与艺术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