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活动

新闻及活动

刘书林做客新人文讲座 讲解“中国当代文化的来源与中西文化交流的新趋势”

(学生通讯员 任鹏波 许雪菲)2017年10月26日下午在六教,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书林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中国当代文化的来源与中西文化交流的新趋势”为题,为到场的五百余名师生勾勒出和平、自信、发展、共赢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格局,并从追根溯源、反思现状和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娓娓道来。

刘书林.png

                                                       演讲人:刘书林


刘书林讲座现场.png

                                                              演讲现场


讲座伊始,刘书林简要阐述了当下中国文化受到世界关注的时代背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世界将希望的目光投向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源头,厘清中国文化的内涵,成为了一种时代的必要。他接着阐明,当代中国优秀文化有以下四个来源及其对待它们的基本态度。

刘书林对于当代中国优秀文化的来源归纳为四个方面。他引述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的概括,归纳为四个来源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或“基因”;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旋律的新中国的文化传统;不断吸收的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刘书林集中阐述了对待优秀文化来源的基本态度及乱象。在传统文化方面,他主张“鉴别”和“扬弃”的观点。他认为在这一领域出现了“复古倾向”、“片面强调和抬高孔子”、“建立儒教或孔教的‘一神教’极端倾向”等“乱象”,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科学基础,不能狂热复古倒退,对待传统文化强调其优秀部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和立场,只肯定其中人民性、科学性、现实参照性比较强的部分。同时,也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革命文化传统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旋律的新中国文化传统方面,刘书林指出了目前研究和重视不够的问题,并主张大力“坚持”和“弘扬”的观点,避免淡忘,避免淡化,对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决不能忘记和背离,对新中国的文化传统,应该大力发扬和发展,不能抛弃。在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方面,他主张“注重借鉴、洋为中用”的观点,既不能搞文化闭塞,也不能搞简单搬运,要坚决抵制西方的“普世价值”思潮。  

最后,刘书林以展望未来的视角,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新趋势。他认为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成为历史遗迹之后,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潮流正在趋向平等往来、尊重个性、互动吸收的斑斓多彩的态势。当今世界,只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新趋势的原则。他指出在新的趋势下,我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应该向西方展现的重点,是影响人们生活的主要的社会因素,而不是卖弄俗气的东西;重点的重点是向西方展现“中国梦”的经验,而不是其他的文化观念。“中国梦”对外关系就是和平地、平等地、互利地、独立自主地进行交往。我们就应该像外国展示这样的“中国梦”形象和做法,运用中国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传播出去,取得各国人民的理解。他指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是服务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局。


正式演讲后的互动环节,现场同学就穿着“汉服”的必要性问题、儒道两派思想的传播和接受问题及“民粹主义”等问题与刘书林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第十四讲,我校人文学院副院长、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蔡文鹏主持讲座并点评。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人物链接:

刘书林,1946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是我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原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专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等。全国30位最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者。

刘书林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等。出版《当代中国人权状况报告》、《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麦克唐纳社会主义新评》、《成功人才素质论》、《追求辉煌》、《毛泽东的民族精神》、《党的领导与民主监督》、《斯大林评价的历史与现实》、《走向新世纪》、《中国告别贫困的道路》等著作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二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精彩一课奖、北京市精品教材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青少年研究事业突出贡献奖、清华大学杰出人才奖、连续两次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导师良师益友称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