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温馨 任鹏波)2017年11月1日和2日晚上在六教,台湾知名作家、文化学者马叔礼做客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七),以“三国演义”为题,以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文化视角,为到场的一千余名师生阐释《三国演义》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纵论当代国际局势及其内在文化动因,并结合《周易》的辩证规律讨论世界问题和中国崛起。
演讲人:马叔礼
讲座伊始,马叔礼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定位了三国时代的意义及历史价值。他引用英国史学家汤恩比将人类历史分为以色列模式、希腊模式和中国模式等三种模式,比较说明中国是在分裂与统一之间不断交替的独特、伟大之处。三国时代正是处在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其间历史截面与动向,是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素材。
马叔礼认为人类社会存有三种“真”即科学的真、历史的真和文学的真。对于作为文学名著的《三国演义》,马叔礼提出自己的观点:首先,不能仅仅把《三国演义》视为《三国志》的文学化表现,它虽并非载录真实历史,却已成为其所在文化中宝贵的共同记忆,反映并塑造了民间社会对三国历史的观念。其次,关于战争这一宏大主题,即便与今日借助声光电手段的电影艺术相比较,《三国演义》文学场面宏大、富有张力,毫不逊色。之后的唐宋文学家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以三国历史为题材的精品诗作,《三国演义》能够成为文学经典以及后出之作更展现出其价值所在。
接下来,马叔礼以王者刘备和曹操、将帅关羽、谋士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塑造的三种经典人物类型的代表,以生动丰富的细节,展现《三国演义》如何以文学叙事彰显历史大势。他提出,刘备出身低微,终获三分天下伟业,是因其用正统、仁义作为号召并获得大众认可;在乱世中秉持仁义之心善待百姓,但并不一味软弱,斡旋于各路诸侯之间,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并以德行获得谋士效忠与亲人的爱戴。曹操兼备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与父子,能行并不仁和的非常手段以达到目的,对于竞争者袁绍展现出宽广胸怀。关羽是忠臣良将的典范,“降汉不降曹”,“来去明白,不忘旧主”,身处敌营却能获得曹操的敬意与保护。孔明则是众多智谋臣子中的卓越者,在刘备三顾茅庐之际即高瞻远瞩,制定联吴伐魏大计,藉此辅佐刘备成就蜀汉霸业;赤壁之战时面对蜀吴联盟远逊曹魏、且主君缺乏战争经验不及曹操战绩丰硕的劣势,明辨形势坚持联盟,巧用计谋激发孙权、周瑜等的战斗气概,以火攻计策终获大胜;安边治民七擒孟获,严谨治军泪斩马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少主,临终不忘嘱托北伐大计,兼备儒家的真诚、道家的淡泊与法家的严厉。
马叔礼从天时、地利、人和为阐述角度,着重分析了中美两国在当代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的发展态势及其背后的文化动因。他认为,美国虽有两次“天时”和地利,但依然或者陷入冷战对抗及局部战争泥潭,或者陷入称霸思维和恐怖威胁的沼泽。根据中国传统思想“天行有常”的观念,即引申为一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由于缺少对“常识”的把握,美国在战后陷入武力竞赛、局部战争,其无法突破霸权主义的思维框架,以致无法从根本上摆脱恐怖主义威胁。冷战结束后,美国面对一家独大的世界局势,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仍然在资本扩张、占领、掠夺、扶持代理人的思维框架下推行孤立的外交政策,激化了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矛盾;二是绝对乐观、强调享受、借用未来的价值观阻碍了其经济的创新创造能力;三是特朗普当选后表现出的排外、傲慢之风。
另一方面,马叔礼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从天时上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抓住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题,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迎来40年的稳定发展的局面。随后,他从中国人才选拔德才并重,且人才梯队建设重视基层经验的角度、以及从以汶川地震和美国飓风灾害的灾后救援重建中显示出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角度说明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他指出,从地利上讲,中国同样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从人和上讲,中国的“人和”因素源于儒家的“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合作互利、发展共赢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上。而美国则面对与阿拉伯世界矛盾加深等问题,在世界上逐渐孤立。马叔礼认为在“人和”的因素上,中国的“星辰法则”理念远胜于美国“丛林法则”理念。
最后,马叔礼尝试用《易经》阴阳转换的辩证规律讨论世界和中国形势。他根据《周易》“需、讼、师、比”的转化规律,指出要有“同人”“大有”的精神才能避免冲突和化解矛盾;根据“大蓄、无妄、遁、大壮”的转化规律,指出要国际关系中“遁退“与“大壮”的关系,并指出文化的“大蓄”一定不可以用经济的速度评断;根据“革、鼎、睽、家人”之间的转化关系,指出世界和国家发展中“革故鼎新”的道理,并指出两岸关系如同“睽”与“家人”之间的关系,随着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矛盾逐渐化解,海峡两岸最终将变成完全的一家人。他表示,特别希望从从睽分变成一家人的那一天早一点到来,也希望海峡两岸一起合作,把中国文化推到全世界。
演讲现场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第十五讲和第十六讲,分别由清华大学中文系杨民副教授、历史系刘晓峰教授主持并点评,每场讲座持续了三个多小时。
相关链接:马叔礼,1949年出生,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台湾知名作家、文化学者。现任台湾日月书院讲座主持人、慈晖文教基金会讲座主持人,长期与汉声电台、教育电台合作,担任专题单元主讲人为传播文化而努力。多次荣获《中国时报》、《中华日报》等小说、散文奖。马叔礼自幼喜好文史、艺术,近30余年神交古圣先贤,潜心治学,格物致知,破解《易经》大结构之谜。长期从事写作、创作,已出版《文明之剑》、《火车乘著天涯来》、《下午茶时间》、《有龙来仪》、《大哉孔子》、《壮哉三国》、《方块字的灵魂》等理论类、散文、小说、诗集类书籍;此外,马叔礼还有有声书:老子篇:《老子的智慧——推开二十一世纪的大门》;生命篇:《救世篇》,《管理篇》,《学问篇》,《生死篇》,《战争篇》,《养生篇》;小说篇:《西游记》,《水滸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浮生六记》,《人子七部》;文明篇:《台湾篇》,《文化篇》,《学问篇》,《医理篇》,《文字篇》,《历法篇》,《戏剧篇》,《政治篇》以及金庸篇等,在台湾及海外有广泛影响。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