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方圆)2017年12月21日下午在六教,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王彦晶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你我身边的学术伦理”为主题,结合生动的身边实例,为到场的三百余名师生进行了一场精彩而生动的学术伦理讲座。
王彦晶博士做客新人文讲座
讲座主持人王巍
讲座现场
王彦晶以讨论环境保护作为演讲的“起兴”,将环境保护与学术伦理进行类比,指出学术伦理建设其实就是学术圈的“环境保护”,但学术圈风气保护的意识还远远落后于我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要改善学术不端状况,问题意识的觉醒以及基础知识的普及非常重要。因而,他开宗明义地表明本场讲座的两个目的:能够拉近本科生与学术伦理的距离,唤起他们对学术伦理的关注;能够使学生在遇到相关情况时怎样考量基于学术伦理作出正确的选择。
王彦晶例举种种实例以说明当下国内外学术圈伦理之糟糕状况。进而提出,学术伦理与尚未接触科研的本科生又有何关系?王彦晶认为,高等教育的很多问题源于初等教育,研究生、教师中存在的学术不端,往往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埋下种子。因此,要减少学术不端“原罪”的发生,就要从“娃娃”开始抓起。学术圈的“环保意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王彦晶指出,目前不少本科生往往不关心学术伦理,认为与自己无关。事实却并非如此,而他们终于意识到这一点,往往是因为自己成了学术不端的“犯罪者”或是受害者。本科生中的学术不端又呈现以下的新形势:抄袭手段在演进;本科生越来越早地参与科研,因而严重的学术失范也开始出现在本科生身上;各种评比需要好看的指标,给了学生“制造”出色成果的动力;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与学术圈类似的“类学术”领域出现了,如知乎、公众号等出现了类似于学术伦理的问题,如剽窃、盗用、篡改等。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学术规范无疑对追求真理、建立诚信、客观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彦晶指出,学术规范不仅仅是约束,更是一种保护。他认为,本科生需要掌握一些学术伦理规范。他为学生们推荐了《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及《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指南》等可以公开下载、阅读的资料。
但是,仅是了解规范还不够,更关键的是学术伦理规范与实践相结合,并探索出有效可操作的方法,即他此次讲座的第二个目的,引导学生结合各种真实情况,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决策。为此,他向学生推荐了两套以学术伦理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NHH)推出的互动电影The Lab,以及荷兰Erasmus为大学推出的Dilemma Game。这两套游戏都营造了真实的语境,引导游戏者进入人物角色,在角色所遇到的学术伦理困境中做出选择,了解选择将会带来的相应后果,从而得到伦理启示。除学术伦理之外,王彦晶还为对更普遍的伦理学感兴趣的同学推荐了MIT推出的伦理决策游戏Moral machine,以及可获得伦理小知识的一些网站。王彦晶带领现场学生,一起在The Lab上进行了一次学术伦理“过家家”。
最后,王彦晶强调,学术伦理需要学术制度的保证和良性引导。他认为,青年学者犹如正在奋力参与比赛的选手,让选手去反思比赛规则不太现实,因此改善学术制度,进而改善学术伦理情况,还需要前辈学者的多多支持。而青年教师以学生所能做的,是认真思考并实践伦理决策的过程,葆有诚实守信的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保卫学术圈的生态坏境。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第二十讲,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社科学院王巍教授主持并点评。
链接:王彦晶,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于荷兰国家数学与计算机研究所(CWI),目前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模态逻辑及形式化知识论,同时常年关注学术伦理的教育与传播。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现任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数学学会数理逻辑专业委员会理事。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