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活动

新闻及活动

李守奎做客新人文讲座 解析“清华简”的整理与研究

(学生通讯员 任鹏波)2018年3月8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拉开帷幕。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战国文字研究首席科学家李守奎做客该新系列讲座首讲,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整理与研究”为题,凭借深厚的学养、开阔的视野,用严谨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到场的260余名师生解析了“清华简”的含义、入藏过程、竹简概况、重要学术意义等。

李守奎.png                                             

                                                                    演讲人:李守奎


讲座现场.png

                                                                          讲座现场


学生提问1.png

                                                                           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2.png

                                                                             学生提问

首先,李守奎认为,对“清华简”简称的准确理解应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所谓“清华大学藏”,意谓该批内容特别珍贵的战国竹简2008年7月入藏清华大学,此是对“清华简”作为中国高校收藏竹简的首例的概括。他指出,竹简易损毁,而高校具有较好的学术力量,便于保存、整理、研究。称“战国竹简”,而不称“楚简”,则是对竹简内容以楚系文献为主又包含其他诸侯国文献的准确把握和谨慎措辞。所谓“战国”,是对该批竹简的准确断代,以及对其真实可靠性的认定,即“清华简”墓葬原貌及出土次第不可考,综合对该批竹简内容的解读及碳14测定,清华简的断代应在公元前305年前后。

接着,李守奎介绍了“清华简”的概况。现“清华简”总数为2496枚,是迄今最大的一批先秦竹书,内容以经史重要经典为主,六经俱全。自2010年起,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每年出版发布一辑的“清华简”整理报告。

第三,“清华简”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其研究和整理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关注。李守奎自豪的称“清华简”的发现和整理,是学术史上继西汉武帝末年发现“孔壁藏经”、西晋武帝咸宁五年发现“汲冢竹书”之后的又一次在学术研究材料上的重大突破,必将极大推动中国学术的进步。随后,李教授从七个具体方面说明了这批材料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一是重现《尚书》及类似篇章《厚父》,为阐释传世《孟子》引《尚书》“天降下民”这句话之后的数言提供了材料;二是发现久已亡佚的西周诗篇,《周公之琴舞》篇印证了傅斯年对“颂”的系列性的预测;三是揭示前所未知的古史真相,如《系年》等证明了先秦的史学意识水平、秦人的起源、吴人入郢、楚晋之战等问题;四是发现早期《易》文献《筮法》;五是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数学算具——《算表》;六是为古文字学研究提供依;七是清华简的海外影响,并指出“清华简”不仅是清华大学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更有可能被定位为世界文化珍贵遗产。

在正式演讲后的互动环节,针对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功利意义的问题,李守奎认为人类具有求知和追问的本能,而人文研究是要回答懂得幸福的精神问题,不直接关注物质的生产,历史的研究可以古为鉴,更重要的是“学术就是学术”。针对出土文献对历史研究是整体颠覆还是细节修订的问题,李守奎重申二重证据法:出土与传世文献互相印证,并认为根据出土文献在现有的历史框架下对许多重要问题可以做出重新阐释。针对出土及抄本文献的价值和可靠性问题,李守奎认为出土文献可填补空白,补充传世文献,而出土文献的价值也要辩证看待,并非出土文献必然优于传世文献。针对清华简整理出版的方向、标准问题,李守奎以篇章完整度、接受度、普及度的高低搭配做了回答。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首讲,由我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蔡文鹏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人物链接:

李守奎,1962年出生,199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战国文字研究首席科学家等。

李守奎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古文字、出土文献,汉字学、汉字文化等。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出土文献研读、汉字学、汉字与中国文化等。出版有《楚文字编》《古文字与古史考》和《汉字学论稿》等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先后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曾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