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淳做客新人文讲座 阐释中国古代科学的“诗性”与“礼性”
(学生通讯员 方圆)2018年3月15日下午在六教,国际科学史学院院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中国古代科学的‘诗性’与‘礼性’”为题,为到场的二百余名师生带来一场精彩演讲,阐释了中国古代有无科学、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科学,它的诗性与礼性特征等重要问题。
孙小淳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
王巍教授主持讲座并点评
到场学生与孙小淳教授交流互动
讲座伊始,对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孙小淳教授引用国外学者两种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一种视角以西方近代的科学观念否定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另一种视角认为对于不同的思维体系,应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孙小淳认同第二种视角并指出,中国古代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科学思维模式。他将中国古代科学的特点概括为思维创造上的“诗性”与社会运用上“礼性”,并对这两个特征进行了重点阐述。
接着,孙小淳阐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思维创造上的“诗性”即思维、想象、类比。他指出,中国古代科学的创造思维寓于“诗性”,其想象的方式是比、兴,描述的方式是赋,说理的方式是取向、类比。想象是指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在中国古代,这种联系往往建立在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即天人之间。比如,《诗经》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类比男女爱情,以“桃之夭夭”类比女子容貌。中医以阴阳、五行来类比人体的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天文学以天象体系类比人间系统。在这样的想象之上,也形成了一整套天人感应的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在解释方式、说理方式上,同样具有取象类比的特点。在解释时,往往会有谐音字、形近字之间的联想类推。说理方式,如《九章算术》中为说明某一数学问题,会把若干相似的生活应用题罗列在一起,以期在举一反三中达到领悟的目的,这与西方数学擅长几何建模、公式推演大相径庭。
进而,孙小淳又阐述了中国古代科学社会应用上的的“礼性”即运用、秩序、国计民生。其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它对实行思想统治、构建统一秩序意义重大;第二方面,科学知识体系与官僚体系相对应,理想的自然秩序校正着人间的社会秩序;第三方面,古代科学还与国家治理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被运用在天文、水利、医学与冶金等诸多方面。他回顾了中国古代天文仪的制造与改进史,指出宋代沈括曾就推算火星运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想,这与开普勒对同样问题的思考水平相当,却比后者早了五百年。
最后,孙小淳强调,中国古代科学有着“诗性”与“礼性”的特征,构成一种与西方近代科学平行的科学范式。我们只有摒弃以抽象思维为先进、以具象思维为落后的偏见,不再根据西方科学观念对中国古代科学下笼统的、整体性的否定判断,才能获得客观的、历史性的眼光,跳出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的问题,真正深入地去研究、了解古人的科学思想与实践。这才是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应有之义。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现场同学就中国古代科学是否具有西方近代科学的自我否定与自我发展精神,其“诗性”与“礼性”特征是否为中国古代所特有等问题与孙小淳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第二讲,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王巍教授主持并点评。
链接:孙小淳,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国际科学史学院院士。1984年获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学士学位,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主要从事天文学史研究,著有The Chinese Sky During the Han及多篇学术论文。现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执行理事会执委,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等职。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