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活动

新闻及活动

陈嘉映做客新人文讲座 阐释语言与哲学之关系

陈嘉映做客新人文讲座 阐释语言与哲学之关系

 

(学生通讯员 陈韵青)2018419日下午在六教,当代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嘉映先生应邀做客新人文讲座,以“语言与哲学”为题,深入浅出地带领现场200余名师生一起敲响语言哲学之门,叩问语言与哲学之关系。

陈嘉映.png 

演讲人:陈嘉映

对于语言的重要性。陈嘉映认为,语言的有无区分了人与动物,在人类内部,区分民族最重要、显性的标准也是语言。语言与文化及精神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语言就是世界观,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对于语言的特征。陈嘉映指出,语言是完整的符号系统,语言的系统性是其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最大特点。语言是一个系统,一个词、一个语法只有在本系统内才有意义。动物之间传递信号,与语言类似;可是信号是一个囫囵的整体,无法分解,语言的系统性则完全来自其分节的清晰性。因此,语言就像由一段段道路组成的道路网,虽然不如信号单向直接,却能在曲折中凭借有限网络抵达无限天地,利用有限的语词库表达无穷无尽的意思。

哲学家如何理解语言,语言与哲学又有何关系呢?陈嘉映认为,哲学无所不探究,而其探究往往关注语言。语言这一课题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一,中文的“道”与西文的“logos(逻各斯)”均包含言说与形而上两层含义。其二,哲学研究期望透过语言探究一般的人类精神。1920世纪之交,大陆哲学、英美哲学、美国本土实用主义三大哲学趋势都发生了“语言转向”。与此同时,社会科学一一独立,语言学也形成了一门科学。而语言科学与语言哲学的不同即在于,语言科学以语言的起源、分布、本身的机制为研究对象;语言哲学则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更凝结着人类的心智。其三,研究语言是哲学家探究人类对世界及自我理解的一个极为良好的途径。因为语言中包含着整个民族的智慧,有理有据,有迹可循,观察与反思语言可以补足阅读经典及躬身自省等研究途径的片面性。总而言之,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以反思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和自己为目的,而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理解又很大程度上凝结在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中。因此,哲学探究几乎不可能摆脱对语言的关注。

最后,陈嘉映简要阐释了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他指出,一般认为,语言传达思想,文字记录语言。但其实在早期,文字有超越记录语言的意义,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称的“轴心时代”某种意义上亦即“文字时代”。文字使我们走出了一片苍茫的“前轴心时代”,但数码图像盛行的当下,“文字时代”是否正在落幕?

学生提问.png

学生提问


伴随着演讲最后发人深省之问,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与陈嘉映先生进行了精彩互动。

讲座现场.png

讲座现场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第四讲,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系主任宋继杰教授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简明语言哲学》和《何为良好生活》等。翻译过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J.L.奥斯汀的《感觉与可感物》、伯纳德·威廉姆斯的《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