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显章做客“读书文化月”特邀讲座 畅谈读书与共建书香校园
(学生通讯员 温馨)2018年4月20日在人文图书馆大同厅,《清华大学荐读书目》主编、我校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教授做客“2018年清华大学读书文化月”特邀讲座,以“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共建书香校园”为题,为到场的百余名师生带来一场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精彩演讲。
胡显章做客“读书文化月”特邀讲座
讲座伊始,胡显章归纳总结了阅读在国民生活、民族发展上的意义与现状。他指出,历来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精神文化在推动国家崛起中的力量,读书不仅仅影响个人,还影响整个民族和社会。他认为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提高民族素养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接着,胡显章旁征博引并结合个人经验,剖析当下我们为什么要倡导多读书、读好书。他列举了陶渊明、莎士比亚、毛泽东、习近平、钱钟书、杨绛等古今中外部分领域名人酷爱读书的事例与名言。清华大学邱勇校长近几年来陆续向每一位新生、毕业生赠送经典名著,并十分关注《清华大学荐读书目》的工作。
胡显章本人热爱阅读,少年时代以来的阅读经验对自身品格的养成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柳青《创业史》中主人公梁生宝为老乡买稻种睡在车站却甘之如饴的经历,更是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几十年工作实践。他表示,当自己主管清华文科恢复发展时,第一件事就是通过阅读了解清华文科的历史,受张岱年先生的启迪,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确立了“古今贯通,中西融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学术理路,在主持清华文化素质教育时,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作为主旨。尔后,主持重大课题“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时,汲取马克思、杜威、美国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湖南大学原校长张楚廷、教育部原巡视员王冀生等人的思想主张,明确大学必须坚守文化育人的根本,植根中华传统文化,吸纳一切文化精华,实现综合创新,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当代大学精神的哲学框架。
最后,胡显章介绍了《清华大学荐读书目》的缘起由来及重点推荐书目,并讲述了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阅读高度与方法。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纠正忽视人文的倾向,清华大学发布《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2015年响应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启动修订工作,2017年出版《清华大学荐读书目》,从“应读”改为“荐读”,体现了对阅读主体的尊重。当前,大学生中存在对经典读物的荐引和评介问题,因此,校方特邀请权威专家组成了《清华大学荐读书目》编委会,并请学科领军者相关教学骨干为鉴书书写导读文章,共推荐中国文化名著、中国文学名著、世界文化名著和世界文学名著各30种,涵盖多个领域,所选作品自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直到近现代,涉及多个民族,涵盖多个地域。胡显章简述了重点推荐的30本经典书目的主要内容。
互动环节的学生提问
胡显章强调指出,中华文明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当代大学生尚未普遍具备足够自信、开阔的视野,当代大学生应站在确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高度阅读经典,应带有温情与敬意阅读经典,有耐心和韧劲,有心灵的交流,独立思考和判断并学以致用。
本场讲座系“2018年清华大学读书文化月”特邀讲座并纳入了《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由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杨舰教授主持并点评。
链接:胡显章,清华大学教授,1957-1963年在精仪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后曾赴美参与纳米定位技术研究。1991-2002年任校党委副书记,2002-2005年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曾主持清华文科恢复发展工作,兼任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等。主要社会兼职先后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高等教育学科评议组组长,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顾问,北大-清华-高教出版社联合组建的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轮值主任/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素质教育研究会顾问、大学文化研究会顾问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大学文化研究。编著相关著作16部,发表论文150余篇,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及部委课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2012年获素质教育研究会开拓贡献奖,2013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为“从事高教工作逾30年高教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