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逊做客“读书文化月”特邀讲座 阐释《论语》与做人的关系
(学生通讯员 魏翀)4月27日在图书馆报告厅,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钱逊教授做客“2018年清华大学读书文化月”特邀讲座,以“读《论语》学做人——传承传统文化的入门”为题,为到场的百余名师生阐释了《论语》产生的时代背景、核心思想和伟大意义、与做人的关系等内容。
钱逊做客“读书文化月”特邀讲座
讲座伊始,钱逊指出,《论语》是了解儒家思想最基本的著作,它产生于中华文化从敬鬼尊神到以人为本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代,时人从探究历史变迁的原因出发,产生了对天人关系的新认识、新思想,而孔子立足于人,提出了一个包括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的完整系统的仁学思想体系,孔子和《论语》的思想是中华文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不同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观点,钱逊认为《论语》的核心思想不在于治国平天下,而是如《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为政之本在正名,正名之本在正人,正人之本在正己。孔子重视教育,把教育看作为政治国的基础,无论是为政还是教育,中心都是“正人”,这才是孔子和《论语》全部思想的核心。这种“正人”的道理深层次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和中华历史,钱逊列举了文天祥、顾炎武等古代志士的事例,指出《论语》培育了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支撑了民族的发展。在社会普通百姓层面,钱逊则以丁龙的故事为例,阐明《论语》在实际生活中逐代传承,渗透于普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论语》在精英层面和普通民众中都促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觉醒。《论语》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它所提出的这些做人的道理。
最后,钱逊梳理总结了《论语》和做人的关系。他指出,中国文化的中心就是讲述做人的道理,而《论语》则是学习做人的起点读本。钱逊以“读《论语》,学做人”六个字总结了他对以孔子和《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价值的认识。
“读书文化月”特邀讲座现场
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钱逊解答了现场同学所提出的孔子仁学思想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关系、孔子与老子的地位、如何客观评价和合理继承儒家思想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2018年清华大学读书文化月”特邀讲座并纳入了《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历史系副教授程钢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钱逊,1933年生。江苏无锡人。1953——1982在清华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任教,82年后转清华大学文史教研组、思想文化研究所,曾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1999年退休。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兼职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