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耕森做客“读书文化月”特邀讲座 细解读书生涯与哲学智慧
(学生通讯员 许雪菲)2018年5月5日下午在文科图书馆未央厅,安徽大学资深教授、知名哲学家、清华大学1951级校友钱耕森先生做客“2018年清华大学读书文化月”特邀讲座,以“我的读书生涯:对哲学智慧的探索”为主题,为到场的100余名师生细解自己对哲学从无知到发生兴趣,再到上下求索其智慧,直到视其为生命智慧的历程与轨迹。
钱耕森教授做客“2018年清华大学读书文化月”特邀讲座
讲座伊始,钱耕森就提出了一个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话题——“谁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的哲学家?”一百多年前,胡适在北大哲学系的第一堂课上提出第一位哲学家是老子,而冯友兰认为是孔子。钱耕森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与思考,认为是史伯,并指出史伯对哲学上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本体论,不但提出了问题,而且有论据,论证得很严密,并且影响极其深远。如果史伯能成为第一位哲学家,其深远意义是中国哲学史研究将提前大约三百年左右。
王巍教授主持讲座
接着,钱耕森分享了自己1951年考取清华哲学系和在清华读书时的故事。他表示,当年虽然考取了哲学系,但入校报到时也根本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从对哲学的无知到产生浓厚的兴趣,归因于哲学系教师的引领。钱耕森饱含深情地追忆了与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三位哲学大师相处的点点滴滴,重点讲述了他们的为学之道与爱国情怀。他指出,三位大师对自己的影响,无论是人品、人格、道德、文章,都使自己终身受益匪浅。
学生提问
钱耕森指出,从青年时期时在清华选择哲学,自己对哲学越学越有兴趣并“择一事,终一生”。后来在安徽大学哲学系担任教授,以及期间沉心研究得出“大道和生学”的理论体系,可以说一生都奉献给了哲学。在古希腊,爱智慧就是哲学,它是以自然、社会和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世界最本质的规律。钱耕森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前不久刚去世的科学家霍金,他是研究时间的,但他也有对哲学的思考,他对于宇宙从哪儿来的问题的解答,其实与老子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另外,哲学不仅可以回答自然、社会、人生最普遍的问题,还能帮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健康观等种种生活困惑。钱耕森以自己的就医经历作为例证,说明了“创造条件可以改变状态”、“持久战”等哲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讲座现场
最后,钱耕森回答了观众的提问,向大家进一步解释了宇宙万物的来由,和其中体现出的哲学智慧与思辨能力,同时也介绍了他的核心思想“大道和生学”。
本场讲座系“2018年清华大学读书文化月”特邀讲座并纳入了《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社科学院王巍教授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钱耕森,安徽大学资深教授、国际知名学者、哲学家。1951-195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和汤用彤、郑昕、贺麟、汪子嵩、张世英等著名哲学家。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来不断探索并构建“大道和生学”新哲学体系。荣获2017年度汤用彤学术奖,北京大学安徽校友会成立20周年颁发的优秀校友奖。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