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曹翰林)9月28日下午,清华大学在主楼327会议室召开美育教育工作座谈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的重要精神,研讨全面推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发展。来自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教中心、宣传部、教务处、校团委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先后发言,阐述学习体会、交流思想观点,提出实践构想。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王巍教授主持座谈会。
按照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中的要求,清华大学结合学习贯彻全校教育大会精神和召开第25次教育工作谈论会,积极组织广大干部和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学习回信精神,力求把相关工作落实落细,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长期的办学进程中,清华大学形成了深厚的美育教育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专门设有“艺术与审美”课组,共计159门次课程,占全校总量的三分之一。同时从大类培养、通识教育、线上教育等多方面共同推进艺术类课程建设。
2017年,邱勇校长为每位新生赠送《艺术的故事》,引起热烈反响。立足于现有基础,围绕如何进一步贯彻回信精神,在全方位育人中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和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等议题,大家纷纷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李睦、覃川、赵洪、黄振萍先后发言 孙梓辛 摄
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李睦提出,需要区分“美育教育”与“美术教育”的不同内涵,消除专业与非专业间的艺术教育壁垒,破除美育教育专业化的藩篱,从根本上实现艺术教育的普遍性。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吴琼认为,应结合清华工科优势,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以“美育”为线索,更好地扛起“艺术与科学”两面大旗。美术学院副院长杨东江认为,要多开设《艺术概论》等普及类课程,让全校学生更多接受美育的熏陶锻炼。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覃川认为,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研究凝练美育内涵,发掘美育规律,找准工作切入点。艺教中心主任赵洪表示,要大力建设美育课程,也要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提出硬性的学分要求。艺教中心前主任郑筱筠回顾了多年来学生艺术代表队人才代代涌现的情形,以及艺术门类课程作为必修学分的经验在全国受到肯定和广泛推广,强调学校应高度重视、真抓实干。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黄振萍指出,如何在现代技术角色日益重要的大环境下回归“诗意地栖居”,需要我们从历史认知、意识培育等角度加深对美育的理解。学生艺术团工作组副组长韦江表示,可通过加强相关的软硬件建设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接受美育。
向波涛作总结讲话 孙梓辛 摄
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向波涛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新时代美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校师生要深入学习、深化认识,在美育工作中突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高度重视思想上的引领和价值观的培育。要加强美育课程建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课程目标,扩大课程覆盖面,全面提升建设水平。要进一步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深入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把美育有机融入到各个学科、各门课程之中,贯穿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全方位。要加强美育研究,强化问题意识,针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整合研究资源和力量,努力实现协同创新。
座谈会现场 孙梓辛 摄
部分学生代表结合个人学习生活经验,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校园美育环境建设的现有成绩与发展空间。
供稿: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