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军做客新人文讲座 阐述实践感性学
(学生通讯员 任鹏波 余娟)2018年10月19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文化遗产学系主任李军先生做客新人文讲座,以“实践感性学——从美学到美术史”为题,结合美学学科本身的性质,以自身跨学科的研究经历和案例为线索,阐释作为桥梁的美学通向美术史的路径,为现场200余名师生讲解了“美学”到“美术史”的学理依据、“美术史”的核心内涵等内容。
李军在演讲中
讲座伊始,李军从“感性学”一词的内涵本源入手,通过梳理、分析从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鲍姆嘉通(Baumgarten)、再到康德(Immanuel Kant)的美学发生史脉络,明确其在西方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其潜在的美术史趋向的根由:即“美术史”是“感性学”的初衷。 由此,李军指出,“感性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类理性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接着,李军结合个人研究经历,谈个人美术史研究中的探索,认为“美术史”是其最新的研究形态。他指出,在从古典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发展中,作为过渡的美学可以通向哲学、神学、艺术批评、甚至更广泛的文化批评等不同人文学科,但他强调美学作为感性学对美学研究的基础意义,认为美术史从具体的审美感受出发要达到理性的、普遍的东西,正是美学的初衷。
讲座现场
最后,李军从“美”、“术”、“史”三个方面阐述“美术史”的内涵:美(或“艺”)即我们通常都熟悉的艺术品的“艺术性”,即实物形态的作品针对人的五官所呈现的感性或审美特征(缺乏这一特征的实物自然就不是艺术品)。“美术史”必须建立在对实物及其细节进行感受、判断、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故面对事物本身的直观成为“美术史”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之一。
“术”则从实物被生产的角度出发,强调在人与物打交道时那些被人所认知的事物的规律和人所掌握的技能。“史”,这里“历史”指的是它最朴素的含义:时间的鸿沟,也即过去与现在的差别。“历史”永远是人们伫立于现在对于过去的缅怀。作为实物存在的艺术作品本身同时拥有两种时间:它既是过去的又是当下的,自身有能力拥有一部完整的历史。与“一般历史”的“主体”虚构不同,“美术史”恰恰是一部“客体”(“遗物”)的历史,一部“有限的总体史”。
讲座过程中,李军结合《海边的修道士》《云端的旅行者》《帕里斯的评判》《卢浮宫大画廊》等名画为例,对以上相关概念进行详细说明。
在互动环节,李军就中国艺术史建构的理论基础、史料学与由感性学引发的美术史的关系等问题与现场同学进行了深入讨论。
学生提问
本次讲座是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第八讲,由人文学院哲学系肖鹰教授主持并点评。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