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第二十二届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成功举办
2020年11月22日,清华大学第二十二届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决赛在蒙民伟人文楼成功举办。本届人文知识竞赛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学生学术活动中心承办。今年的竞赛以“天地立心”为主题,将北宋大儒张载一千年诞辰和“一二·九”运动八十五周年纪念日相结合,旨在弘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文理想以及华北爱国青年舍命为国、救亡图存的进步思想。
经过初赛的筛选,30名佼佼者从144名初赛选手中脱颖而出,组成了“不鸣则已,一鸣必队”、“答的都队”、“本研结合的队”、“苏大强队”、“戌时五分”、“什么都对队”、“水木涟漪队”、“精法分子队”、“八风吹不动队”、“一二九联队”十支队伍。据统计,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来自人文学院、美术学院、法学院、日新书院、电子系、致理书院等十四个院系或书院,其中不乏精仪系、电子系等传统工科院系。参赛选手既有六字班的学长,也有零字班的萌新。主办方还特别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王巍老师,清华大学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解峰老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陈国平老师,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程钢老师作为评委,助推人文知识竞赛更加专业、更有深度。
比赛共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开场环节,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及活动流程,选手自我介绍以及队名、宣言的介绍。第二部分的答题环节分为两轮。第一轮是“弱水一瓢”。选手要在规定时间内选出正确选项,题目内容涉及童话故事、拉美作家、西方文学理论著作等内容,既有引发选手激烈讨论的“细节题”,也有让选手全军覆没的“冷知识”。在第一轮答题中,“水木涟漪队”、“精法分子队”、“答的都队”势头强劲,斩获前三名。第二轮是“按图索骥”。选手根据主持人给出的线索推测题目答案并进行抢答。在激烈的抢答和两轮加赛过后最终确定了六支晋级的队伍,它们分别是“答的都队”、“精法分子队”、“不鸣则已一鸣必队”、“水木涟漪队”“戌时五分队”和“129联队”。
第三个环节为中场互动环节。主持人以129运动为主题给出十道判断题,邀请在场观众进行“一站到底”的游戏活动。在场观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参与度,最终有五位现场观众成功完成挑战,赢得精美礼品。在工作人员统计分数的过程中,主办方还邀请到了曾参加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并取得优秀成绩的贝承熙同学分享经验。他强调,参与人文知识竞赛并不是为了成绩或名次,而是为了人文知识本身无穷的吸引力和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令人着迷的广博内涵。随后,他为现场观众演奏了古琴曲目《潇湘水云》。在平静且悠扬的琴声中,传统文化的古意随着不辍的弦歌弥漫开来,令人仿佛置身于传统礼乐学堂,聆听圣人教化。
第四个环节,晋级的六支队伍分别选择一个主题,并回答相关题目。题目包括爱情、战争、友情、家庭、梦境、自然六个主题,涉及古今中外不同维度。值得一提的是,“答的都队”在本轮比赛中连克五题,获得满分。其他队伍也不甘示弱,调动所有人文知识破解题目。最终,“答的都队”以240分的成绩获得第一名,而“精法分子队”和“水木涟漪队”分别以200分和150分的成绩紧随其后,成功杀进总决赛。此后,同样参加过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的龚裕阳同学进行了题为《作诗的故事》的演讲,分享了他与诗歌之间的故事。
第五个环节,三支队伍派出代表对于所给题目进行即兴演讲,并回答评委老师的问题。开放式题目涉及科幻文学、网络文学、现代新诗等颇具争议并且内涵丰富的话题,三组同学在论证中体现出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独到的见解以及对于中华文化发展方向的现实关切和人文省思。演讲后,王巍老师对于本届人文知识竞赛做出总结致词,陈国平老师也就宇文所安的“现代汉诗”观点与选手及观众进行了深入交流。他盛赞了本届知识竞赛“天地立心”的主题,并对于我校的人文建设事业寄予厚望。
竞赛在颁奖仪式中落下帷幕。本届人文知识竞赛获得“优秀奖”的队伍有:“本研结合的队”、“苏大强队”、“什么都对队”、“八风吹不动队”;获得三等奖的队伍有“不鸣则已,一鸣必队”、“一二九联队”、“戌时五分队”;获得二等奖的队伍有:“水木涟漪队”、“精法分子队”;最终斩获一等奖的是“答的都队”。其余积极参加竞赛但未能顺利进入决赛的同学也将获得精美礼品,以感谢他们对本项活动的大力支持以及勇于参与的积极的态度。
千载国粹立天地心,百年热血树民族魂。本次人文知识竞赛面向全校学生,旨在提高清华大学整体人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怀。在持续近一个月的活动中,清华学子表现出对本次竞赛极高的关注与极大的热情。文可载道,文可会友,文可立身,文可济世。在学人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将秉持“人文日新”的精神,建设更好的人文生态,助力清华大学文科建设繁荣昌盛。
文案丨白易晗
摄影丨熊子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