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活动

新闻及活动

邺架轩读书沙龙第二十五期举行 黄裕生、夏莹畅谈第一哲学问题在当代

      (通讯员 王逸清)7月6日下午,第二十五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黄裕生教授与夏莹教授,围绕黄裕生新书《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第一哲学问题研究》展开对话,畅谈在当代哲学与科技新发展的现实下,思考“第一哲学”问题的意义,以及如何清晰地界定自由等问题。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王巍教授担任主持。清华大学出版社副书记、副总编辑石磊向图书馆副馆长张秋老师捐赠新书。


屏幕快照 2021-07-08 上午11.11.24.png

石磊(左)向张秋(右)捐赠新书

 

屏幕快照 2021-07-08 上午11.12.44.png

嘉宾夏莹(左)与嘉宾黄裕生(右)对谈

  

屏幕快照 2021-07-08 上午11.13.00.png

主持人王巍


        对谈伊始,夏莹首先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她指出《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是一本充满张力的著作,一方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性,另一方面又处处体现着对时代的关切,具有鲜明的穿透性与切身性。由此她抛出问题:相较于当代飞速发展的哲学与科技,“第一哲学”问题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命题,它的恢复意义何在?所恢复的又具体是什么内容?“形而上学”的拯救是否是可行的方式?

 

屏幕快照 2021-07-08 上午11.13.23.png

嘉宾夏莹发言

 

        黄裕生指出,“第一哲学”所指向的是最本源、最抽象的哲学问题,这是每个时代都需要面对的问题。近代以来,反对用形而上学的方式讨论第一哲学的问题,但并非是反对“第一哲学”问题本身。希腊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是要建立起一种具有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体系。这样的“形而上学”的确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本书也是尝试在此基础上进行打破。

 

屏幕快照 2021-07-08 上午11.13.45.png

嘉宾黄裕生发言

 

        从打破“封闭性”出发,两位老师探讨了关于自由意志的问题。针对当代科技的发展,夏莹提出:人工智能技术究竟是人对自然必然性的顺从还是人的自由意志的表现?在“概念论向概率论的转化”,技术不断地对人进行侵占、对人的界限进行侵蚀的当代社会中,人的自由意志还剩下什么?对此,黄裕生的看法是,人的可贵在于能够对“控制”进行“反思”。人类的反思是不可阻止的,这正是人类自由的一种体现。人类社会从政治控制、社会控制到今天的资本控制、技术控制,都是被反思所化解的。

 

        对谈结束之后的提问环节气氛热烈,现场听众与线上观众就如何理解数学与数据、海德格尔的自由观点以及对自由差异是如何被建构的等问题,同两位嘉宾展开探讨。


屏幕快照 2021-07-08 上午11.17.07.png

image.png

现场师生提问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嘉宾介绍】

黄裕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夏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题书简介】

所谓第一哲学问题,也就是哲学中最基础、最恒常,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那些问题。《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第一哲学问题研究》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黄裕生教授近二十年有关第一哲学问题的持续思考与讨论的总结,分上、下两篇。

上篇为“思想现场”,是作者直接面对第一哲学问题展开的思考。作者在现象学哲学的视野下对诸如本原与有-无、存在与是,以及自由与真理、自由与历史、自由与普遍之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有诸多新见的讨论,提出并论述了一系列前沿性的核心观点。下篇为“历史现场”,是在上篇基础上对哲学史上一些最重要的哲学家有关第一哲学问题的思考的分析、讨论与反思。

本书以直接面对问题的方式展开讨论与思考,专业性分析与思想性论述并重,历史阐释与原创思考结合,一改哲学界侧重历史阐释或专业技术分析的主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