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活动

新闻及活动

温春来做客新人文讲座 阐释西南国家传统与中央王朝的秩序建构

(学生通讯员 刘涵)10月26日下午在六教,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温春来做客新人文讲座,以“西南国家传统与中央王朝的秩序建构”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阐述元清时代中央王朝将西南地区夷族部落整合进大一统秩序的历史过程,揭示这一过程如何影响西南人群的国家认同。


屏幕快照 2023-10-31 上午11.26.33.png

主讲人温春来


温春来首先以《史记·西南夷传》为引讲解西南国家传统,为何在西南地区,自然生态多样,民族构成极其复杂,内部差异千姿百态,但仍长期保持着对王朝国家的高度认同?历史上在西南地区繁衍生息的人群可分为两类,一类人群有“君长”,即存在某种政权形式,另一类人群较为松散,缺乏制度化、阶层化的权力架构。西南地区众多夷族部落便属于有“君长”的“君长国”,温春来指出,国家的维系有赖于资源的汲取,西南地区众多夷族部落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形成与大一统秩序的编户国家不同的领地国家。

温春来以聚居在毕节地区的水西和乌撒两大夷族君长国为例阐释西南地区夷族部落整合进入中央王朝的历史过程,认为水西和乌撒君长国有君长领地划分、君长向“宗亲”因事征贡、宗亲控制自己的属民,以及君长国之间“此绝彼继”特点,水西的领地划分为十三则溪,乌撒的领地划分为九则溪。君长很难直接控制所有则溪的属民,故而君长亲领一个则溪,其余则溪为宗亲领导,由宗亲管理自己的属民。与编户国家税收政策不同,君长国由君长向宗亲因事征贡。领地国家纳入编户国家(即中央王朝)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消灭领地国家,纳入编户国家,另一种是延续领地国家,建立土司制度。因此,在当时大一统的国家里同时存在着领地国家和编户国家的两种制度。随着改土归流进程,两制最终走向一制。温春来以赋役为标准,将古代中国分为“异域”、“羁縻”、“版图”三类地区,并将西南地区整合进大一统国家的模式概括为“异域—羁縻—新疆—旧疆”的分析模型,以阐明大一统国家在西南地区的展开过程。

温春来分析西南国家传统与中央王朝的秩序建构对后来中国从王朝国家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过程的影响。“夷族”在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的“五族共和”中缺失,但“夷族”人民一直为自己争取权利。温春来列举曲木藏尧参加中央政治学校蒙藏华侨班,高玉柱和喻杰才为夷苗请愿等七位“夷族”精英的人生故事,前后相继,纵横结合,勾勒出“夷族运动”过程,这是建立在声称自己是中华民族一个部分的前提上的。

最后,温春来指出,华—夷、内—外、中国—非中国、化内—化外等一系列频频见诸古代文献中的概念,在天下观、朝贡秩序等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的讨论中已得到较多阐释,但这类二元观念模糊了中央王朝与各“蛮夷”间亲疏各别的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强弱不同的影响力。理解中国历史的概念与范畴要从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与话语中去探寻,研究历史要有设身处地的想象力,以期贴近历史当事人的心态与观念;同时又要具备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相关理论对话的可能,以免陷于自说自话、固步自封的境地。

正式演讲后的互动环节,温春来回答了到场学生提出的少数民族文字材料使用、礼俗与法律的融合、吐司制度改革、民族政策变迁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中国史系列讲座》第十三讲,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蔡文鹏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温春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史、西南民族史、岭南历史文化。著有《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主编大型学术性、资料性丛书《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