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耿雪)11月9日下午在六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刘小萌做客新人文讲座,以“满与汉:清代北京社会”为题,从城市史与民族史的视角,为线上线下200余名师生解析清代北京满汉畛域逐步化解、多民族成员密切交往和逐渐陶融过程,总结该进程的特点和深远影响。
主讲人刘小萌
刘小萌首先以《嘉庆十五年清时期全图》为引,指出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清满洲等少数族人先后在北京定都,与汉族共同创造古都悠久历史。多民族杂居共处是北京古都发展史的一个突出特点。满人所建军队称八旗,每旗又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旗,合计二十四旗。清代的北京,分紫禁城、皇城、内城(北城)、外城(南城),满洲皇室居内城中央紫禁城,皇城内居住为皇室服务的内务府旗人,内城内分驻八旗,以汉人为主体的民人居外城,旗民分治的实质是满汉隔离。那么,京城满汉隔离的格局是如何化解的?满、汉、蒙等族人在血缘、文化方面又是如何陶融的?
刘小萌认为在旗内各族陶融方面,一是满洲化,八旗内部外族着满装、用满语、满文、满名方式接受满文化,二是吸纳新人,入关前八旗以满洲人为核心吸收部分蒙古、汉、朝鲜,入关后融纳“新满洲”(赫哲)、索伦(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俄罗斯(雅克萨人)、番(藏族)、回(维吾尔)等族;三是旗内通婚,如八旗内部满洲、蒙古、汉军婚姻不受限制等,清初编入八旗满洲的外族人后裔在生活习俗、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上趋于满化,是八旗内部诸族初步陶融的一个显着标志,清末出现涵盖全体旗人并带有血缘色彩的新名词“旗族”,“旗族”意识的产生是对旗人共同体认同的结果,八旗组织逐步发展为多民族成分的熔炉。
刘小萌从旗民畛域化除、汉军出旗政策和抱养民子方面讲解满汉(旗民)交流。指出旗民畛域化除体现在旗民居址变化、邻里关系发展、商业交往频繁、多元文化融通和信仰风俗的流变。汉军出旗改变旗人社会构成,满人取代汉军子弟成为旗人社会中人数最多的成分,对各民族血缘和文化交流产生深远影响。
刘小萌总结民族交融的基本特征有:一是交融范围,包括八旗内部与旗民(满汉)之间;二是交融形式,即战争和日常生活,满化与华化;三是交融政策;四是交融层面,血缘交融与文化交流;五是交融趋势,各族之间差异渐少、共性增加。刘小萌认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北京之所以没有出现大动乱,清廷之所以最终和平让权,无不与上述状况息息相关。满汉等族给北京乃至全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政治、宗教、语言、文化、建筑等方面深远的影响值得中华民族子孙永远珍视。
演讲后的互动环节,刘小萌回答了在场和线上学生提出的关于北京方言形成、清代满文档案的记载和研究使用、清代北京的社会阶层和职业分布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中国史系列讲座》第十四讲,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蔡文鹏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刘小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曾任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历史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担任特聘、兼职或双聘教授(研究员)。研究方向:清朝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主持国家清史工程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学者“登峰工程”课题。著有:《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爱新觉罗家族史》《清代北京旗人社会》《清史满族史论集》《清朝遗迹的调查》;《中国知青史—大潮》《中国知青口述史》;主编:《中国知青事典》《北京商业契书集》(明—清)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