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活动

新闻及活动

外文系刘昊老师做客新人文讲座 解读当代中国“复数”的莎士比亚

(学生通讯员 胡振坤)12月22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刘昊副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以“我们时代的莎士比亚”为题,以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传统戏剧的引介、改编为例,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讲解在当下世界戏剧的视域中,跨文化的艺术形式赋予原作文本新的解读可能。


屏幕快照 2024-01-05 下午3.19.44.png

主讲人刘昊


讲座伊始,刘昊提出“谈莎士比亚时,我们在讨论什么”的问题,认为前代的研读者很可能是以文本为中心讨论莎士比亚戏剧和诗歌,并且和一定历史时段相联系,研究其中的人物、写作方法、文学性和戏剧性,讨论舞台关系、编演环境、作品与现实的关系等,这是“单数的”莎士比亚。当代的莎士比亚是“复数的”,多平台、跨媒介、多元的和接受者互动成为当代讨论莎士比亚的新语境。

刘昊认为,莎士比亚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已过百年,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莎士比亚被引介到中国文化视野,与当时的文化环境及希冀复兴传统、民族自强的愿望联系在一起。随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思考文学的革新作用,尤其是关注到戏曲对民众的影响,莎士比亚作品逐渐嵌入到戏曲改良风潮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中,并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读者观众接受。自莎士比亚被引介到中国之初,就有国人开始自发寻找其与中国文学、戏剧、诗歌和传统之间的关联。

刘昊以《哈姆雷特》等剧在当代中国传统戏剧形式中的改编为例,阐述莎士比亚在跨文化舞台上的变形与新意。当代莎士比亚与中国传统戏剧的结合,不仅有早期的文明戏、话剧、京剧、昆曲版本的作品,也出现了越剧、黄梅戏、木偶戏、广播剧、广东粤剧,甚至山歌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通过简要展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代表性改编作品,她认为,经过中国戏剧改编的《哈姆雷特》的信息传导模式由侧面传达转变为统观式、集中地告知观众,呈现出明显的道德判断与是非评价,改编后具有中国戏曲特色的人物动作,也会使观众无意中对前代作品已有印象与当下的改编产生视域交融。

刘昊强调,我们在理解和接受《哈姆雷特》等外国文学经典过程中,不仅可以直接接受和重现来表现它的主题和情节,也可以增添原著没有的审美方式,提升悲剧感的力度,增进朦胧、含糊,以及歧义、多义、言外之意的美感,沉思型的元素在新的审美形式中得到新的表达。改编作品中蕴含着两种戏剧传统之间的磨合与妥协,原作中的精妙因素在改编中可能难以传达,或被遮蔽、简化。因此,面对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为达到全面理解,建议大家不仅要将作品与本语种、本民族审美规律相联系,在世界范围场域中进行多方面诠释,同时还要以“心感于物而动”的方法理解莎士比亚以及中国戏剧等其作品。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刘昊回答了现场同学提出的莎士比亚作品与中国社会联系、莎士比亚经典作品改编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世界文学系列》第三讲,由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王敬慧教授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刘昊,清华大学外文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莎士比亚戏剧与比较文学。主讲莎士比亚悲剧与喜剧精读、英语戏剧选读等课程。代表性论文:“Shakespeare and Tang Xianzu: their significance to the formation of world drama” (Neohelicon, 2019), “The Dual Tradition of Bardolatry in China” (Shakespeare Survey, 2018), “Hamlet in Chinese Opera and the Loss of Ambiguity” (Shakespeare and Asia, Routledge, 2018),《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跨文化改编中的“意”与“象”》《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时代的演剧环境》等。专著Shakespeare through Chinese Prism即将出版。译有莎剧《约翰王》《泰尔亲王佩力克里斯》。

 

                          供稿: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