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活动

新闻及活动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做客新人文讲座 解读太和殿的建筑历史与古代智慧

(学生通讯员 李世鹏)9月19日下午在六教,故宫古建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做客新人文讲座,以“太和殿——建筑历史与古代智慧”为题,基于丰富的图片,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解读太和殿丰富而又沧桑的建筑历史、壮美的建筑艺术,璀璨的建筑文化和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筑智慧。


屏幕快照 2024-11-07 上午10.13.41.png

主讲人周乾


周乾指出,太和殿是故宫体量最大、建筑等级最高的宫殿建筑,位于北京市中轴线正中的位置,是明清帝王举行国家重要仪式的场所,是紫禁城里最重要的建筑。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建成后,在历史上至少历经五次火灾与复建。

太和殿的营建所需的木材于南方,初建时使用楠木为木材,古代工匠通过漕运、骡车等将木材运到紫禁城;砖源于苏州相城御窑村;基座材料是汉白玉,石材源于北京房山大石窝村,琉璃瓦源于北京市区或市郊。周乾认为,木材与砖等皆经由大运河运至北京,因此“大运河漂来的太和殿”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太和殿营建材料的运输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

关于太和殿的榫卯连接技艺和金砖墁地技艺,周乾指出,以太和殿为代表的故宫古建筑用于梁柱(枋)连接的榫卯节点主要有燕尾榫、馒头榫、箍头榫、透榫、半榫等,榫卯节点的运用从设计、安装、使用、外观等方面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太和殿的地面属于金砖地面,其加工工艺复杂苛刻,成品率低,质量出类拔萃,金砖铺墁工序亦严格有序,铺好的地面数百年光亮如新,太和殿金砖地面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

关于太和殿的建筑之美和色彩之美,周乾指出,太和殿的建筑布局体现了皇权至上、负阴抱阳、取正向心的建筑艺术;建筑立面符合“百尺为形”、“天圆地方”的造型要求;建筑屋顶采用正吻脊兽,点缀建筑整体之美;斗拱均匀、对称、有序;殿内宝座、蟠龙金柱、藻井、隔扇与金砖地面,彰显出华贵的装饰艺术;建筑室内外的陈设,渲染出太和殿庄严的艺术氛围。太和殿的色彩与建筑空间、建筑等级、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太和殿的金龙、玺彩画和琉璃瓦,相当于金铠甲,具有科学性,还能丰富建筑立面效果,突出建筑的功能。

关于太和殿屋顶的“宝匣文化”和“瑞兽文化”,周乾指出,包括太和殿在内,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施工快完成时,主要文化习俗之一是在正脊正中埋设宝匣,宝匣内装有镇物,并举行合龙仪式,埋设在屋顶正中位置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及天下和谐的思想。太和殿屋顶的小兽,主要有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獬豸、斗牛、押鱼、行什,每个小兽有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寓意,同时也成为一种建筑装饰艺术,体现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和艺术之美。

最后,周乾强调,太和殿是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有着饱经沧桑的历史,其建筑科学、建筑技艺、建筑美学、建筑文化等方方面面代表着我国古代建筑的精粹和最高水准。我们对太和殿的了解和研习,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演讲后的互动环节,周乾回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关于太和殿的宫墙抹灰技术、修缮方式、瑞兽文化等问题。

本场讲座是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故宫系列讲座》第十七讲,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章宏伟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周乾,博士(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博士后合作导师,现就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为故宫古建专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数十项,发表学术论文、文章200余篇,出版著作16种。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