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活动

新闻及活动

张磊做客新人文讲座 阐释外国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和范式

(学生通讯员 凌彤)10月10日下午在六教,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以“‘唯有联结’:外国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的视角与可能性”为题,结合自身的研究实践,为线上线下200余名师生阐述了外国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轨迹和研究路径,分享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可行范式与实践。


屏幕快照 2024-11-07 上午10.24.07.png

主讲人张磊

讲座伊始,张磊以E.M.福斯特《霍华德庄园》题序“唯有联结”中的“联结(Connect)”一词为引,展开对“跨”学科转向内在性和必然性的讨论。张磊认为,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会本能地思考作品的文本、作家、社会、历史,也会运用多个学科的方法和视角。因此,外国文学研究本身就具有内在的跨学科性。从历史向度而言,这种跨学科的方法是重新汲取中外古人智慧,带有“创造性回归”或是“回望”的意味。他以《简·奥斯丁的教导》为例指出,好的作品可以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生活,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文学研究也可以做到鼓舞人心、凝聚共同体、“润物细无声”等功用。而文学研究者也可以调整沟通的方式,使文学更契合当代的需求。

关于外国文学“跨”学科转向的目的、定位和能力要求,张磊认为“跨”学科不止为了增加趣味,更能拓展外国文学研究的边界和外延。跨学科研究需要定位好自己的研究身份,以一个学科为主,另外一个学科作为延伸和辅助。跨学科研究者并不需要在两个领域都成为专家,但必须首先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并对另一个领域有持久的热爱和基本知识储备,才会联想、琢磨,并有兴趣增加该领域的知识,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

张磊回顾自己对外国文学与音乐的“跨”学科研究实践,探讨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和“为与不为”三方面的问题。他讲解了music-novel(音乐小说)、musical novel(音乐性小说)、musicalized novel(音乐化小说)三种研究对象的定义和其间的范围差异;阐述了跨学科研究中“形式之思”和“主题之思”的路径与方式,提出文学圈应该更多关注“主题之思”,并希望借助文学作品中的音乐话语或媒介思考文学中的经典问题。

最后,张磊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轨迹——从梳理音乐与文学的相关理论到按照国别与时代进行大量文本细读与论文写作,展望了外国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的未来。

在演讲后的互动环节,张磊回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有关音乐主题性、文学与音乐的功用、文学与音乐的重要性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世界文学系列》第七讲,由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刘昊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张磊,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外国文学方向带头人、钱端升青年学者、副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英语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文学院荣誉访问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学科建设委员会与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外国文学与法律跨学科研究、外国文学/文化前沿理论。获批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校级一流本科课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三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十余个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A& HCI、CSSCI来源期刊数十篇。出版学术专著七部、译著两部。荣获中国政法大学教学特别奖、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优秀导师、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殊荣。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