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活动

新闻及活动

文脉传薪|清华大学第二十六届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顺利举办

(学生通讯员 吴寒)2024年11月21日,清华大学第二十六届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决赛在蒙民伟人文楼413成功举办。本次竞赛由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清华大学外文系学生科协、日新书院学生科协承办。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哲学系双聘教授王巍老师,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老师出席了本次竞赛。

屏幕快照 2024-11-27 下午5.31.00.png


竞赛现场

竞赛以“文脉传薪”为主题,从人文知识竞赛初赛中脱颖而出的各位选手们以丰富的人文知识积累与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在文化知识的海域各启航程,在决赛的舞台上展开角逐。经过初赛选拔,共有六支队伍成功晋级决赛,它们分别是“鹿鸣队”“谢谢参与队”“快来组队”“新智汇队”“尝试答队”及“局内人队”。参赛选手来自人文学院、法学院、日新书院、新雅书院、探微书院等多个院系,覆盖本、研各个年级。

本次竞赛共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积分赛,选手在限定时间内作答并累计分数。第二阶段是淘汰赛,参赛选手挑选不同主题题目作答,积分前三的队伍进入总决赛。第三阶段为主观题,晋级总决赛的三支队伍围绕不同主题分别进行演讲,由评委老师打分与现场投票决出最终获胜的队伍。

第一阶段的答题共有两轮,第一轮为“弱水一瓢”客观必答题,题目涉及中外历史及文学常识。第二轮为“按图索骥”线索推断题,是紧张刺激的抢答环节,题目包括历史知识、中外作家、书籍、画作、神话形象及剧作等。选手们积极答题、大放异彩,展现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与人文素养。

第二阶段“金瓶掣签”答题环节,参赛队伍随机抽取一组题目作答,累计得分最高的前三支队伍晋级下一轮答题。同学们各显其能,展示了出色的文化素养与判断力。


屏幕快照 2024-11-27 下午5.31.42.png

选手答题

中场互动环节先后开展了“心有灵犀”猜词和“一站到底”两个游戏。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压轴的是第三阶段的“出口成章”。三支队伍各派代表就“语言通胀”、“历史人物评价”及“人工智能”主题发表即兴演讲,由评委老师进行提问与点评。三支队伍代表选手在台上各抒己见,体现了选手们的人文关怀与深度思考。

屏幕快照 2024-11-27 下午5.31.50.png


“出口成章”主题演讲

最后,王巍老师对本届人文知识竞赛进行总结。他赞扬了学生们对人文学科的热情和文化素养,也回顾了清华大学人文知识竞赛的发展历程,强调了人文知识建设在大学教育中的意义。

屏幕快照 2024-11-27 下午5.31.55.png


嘉宾致辞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激烈角逐,最终“鹿鸣队”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夺得本届人文知识竞赛冠军,“尝试答队”和“快来组队”获得二等奖,“局内人队”“新智汇队”和“谢谢参与队”获得三等奖。来自“尝试答队”的陈一鸣同学获得本届竞赛的“最佳个人奖”。

屏幕快照 2024-11-27 下午5.32.01.png


大合影

 

 

选手感言:

相比于大部分知识竞赛几乎全部被客观题所挤占,学校的人文知识竞赛则给了选手更多发挥的空间。比赛的形式非常有趣,我们需要与队友通力合作,并且根据实时的分数来商量下一步的对策:是保守还是猛进,是抢答还是放弃。人文知识竞赛不仅是对人文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是对团队合作力以及面对不同情形的判断力的考验。作为一名马理专业的文科生,我平日里会更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一系列著作,人文知识竞赛再则让我更多地关注到了一些历史人文的东西,了解历史学语言学的相关知识,让我受益匪浅。人文知识竞赛让我更加关注新时代下的人文关怀,也让我对学术有了更广阔的想象力。非常幸运能参与到本次竞赛中,希望明年后年能再战!(日新书院2023级本科生 陈一鸣)

 

作为第二次参加清华大学人文知识竞赛的选手,我更加从容而深刻地体会到这场赛事的魅力。比赛题目涵盖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既考验知识积累,也激发思维深度,是一次思想与智慧的盛宴。选手们的才思与激烈的竞争依然让我受益匪浅。无论胜负,这场经历本身已成为宝贵的学习与成长的契机。清华大学人文知识竞赛,不仅是一场竞技,更是一种学术精神与人文情怀的传承。期待下一次再度相聚!(社科学院2022级本科生 杨清尧)

 

知识竞赛的题目涵盖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方面,在答题的过程中,我不仅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折服于其他选手丰富的知识储备量;而且通过团队合作重新认识到将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重要性。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交流探讨也成为了我这次竞赛最宝贵的收获。相当期待下一届人文知识竞赛~(日新书院2021级本科生 叶妮妮)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