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刘涵)11月28日下午在六教,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文君做客新人文讲座,以“辛丑回銮与御笔匾额”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讲解辛丑回銮及御笔匾额的历史事件,剖析御笔匾额的文化意义。
主讲人李文君
讲座伊始,李文君讲解了1900年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行避难,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两宫西行”。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正式退出北京。在西安“巡守”一年有余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起驾回銮,自西安出发途径河南、河北等地浩浩荡荡返回北京,史称“辛丑回銮”。李文君通过大量史料阐述两宫回銮还都路线和沿途景况,认为虽是新败之后,但皇家的威仪,无论是出于礼仪,还是出于威风与排场,还是要完整地体现出来。表现之一,就是对沿途纳入国家祀典的相关祠庙进行祭祀,并给一些祠庙颁发御赐匾额。这样做,可以向河岳先贤各位神祇告慰,大清国仍在,山河无恙;可以向天下宣示,两宫没有受到伤害,仍然牢牢掌握着祭祀的权力,掌握着国家。这样做,既展示了政府的权威,也安定了人心,端正了风俗,稳定了社会秩序。看似是小事,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文君认为,庚子之乱后的中国,特别是回銮经过的陕西、河南、直隶诸省,社会动荡,积贫积弱,加上旱灾频发,百姓生活异常困苦。对祠庙的额外祭祀,又增添了地方接待的项目,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两宫回銮的祭祀与赐匾,虽是从大局出发,是整顿社会,安抚人心的需要,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级官吏与办事人员,乘机吃拿卡要,无形中加重了地方的负担。两宫沿途所见民间花团锦簇,祥和升平的景象,都是假象,是地方官想法伪装出来,骗取两宫愉悦的。回銮中烈火烹油般的接待排场,掩盖不了民间百业凋敝的现状。各地对两宫高规格的盛大接待,更像是给疲惫的社会打了一剂强心针,通过皇家体面的排场,来给缺乏活力的民间装点太平。
李文君认为,清帝出巡,对纳入祀典的沿途祠庙进行祭祀,是一项制度。给相关寺庙御赐匾额,虽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但也差不多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辛丑回銮,是清帝最后一次长距离出巡,也是最后一次大批量地为祀典祠庙集中御赐匾额,清朝灭亡后,这种颁发御赐匾额的形式已成绝响。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李文君回答了现场同学提出的康百万献江山图、行宫存废、随从人员住宿安排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故宫系列讲座”第十九讲,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章宏伟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李文君,1976年10月生,内蒙古卓资县人,汉族,历史学博士,2004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现为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故宫学与明清宫廷历史文化研究。出版有《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紫禁城八百楹联匾额通解》《皇帝的名字》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