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凌彤)12月5日下午在六教,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邓小南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中国历史上的信息渠道——以宋代为例”为题,为线上线下200余名师生阐释了中国古代官方的多层多途信息渠道的建设及其运行,以及探讨历史上围绕信息沟通的制度文化因素。
主讲人邓小南
讲座伊始,邓小南介绍了与中国古代信息渠道的历史变迁,并从当代信息战与历史上“新闻”一词的涵义切入,阐述了信息焦虑的不同层次。邓小南认为,古往今来各类决策事项,都与信息相关。“信息”与“制度”相互关联,但彼此间也有张力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关注的,不仅是“信息”的内容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信息流动的途径。信息与政令的流向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政治秩序与权力格局。以官方的信息渠道为例,兼听广纳,是君主防范信息壅蔽的统治术;异论相搅,可以使王朝相对长治久安。
邓小南以宋代为例,从君主与臣僚、禁中与外朝、朝廷与地方等三个角度对宋朝的信息渠道进行了细致阐释。君主与臣僚的信息沟通渠道,既包括宰辅、台谏、轮对、转对、面对、夜对等体制规定内的方式,也包括讲筵留对、内侍省、御药院等体制规定外的方式,甚至亲随、军校、密察等君主私人渠道亦是常态。禁中的信息外传往往为君主所戒惕。封下御笔、内批、“内降”是君主向外朝传递信息与旨意的主要渠道。而朝廷与地方的信息交流则主要依靠文书上传下达,依靠作为政府公告的邸报。对于地方官员政绩的了解,主要通过州郡逐年考核、路级监司按察与中央监察部门的访闻、体量、巡视。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核实信息极为重要,保明即是对于信息真实性的核验方式之一。
对于古代信息的“可靠性”与制度文化之间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邓小南认为在“制度”基础与“人事”操作的张力下,信息的需求方、供给方、传输方、筛选方都在观察、衡量政治风险,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信息载体有“记载之史”与“编纂之史”,官方材料背后受到政治文化因素影响,要警惕“片面的真实”。二是关于“渠道”上的关卡。官方信息渠道的节点留有层级式的阀门,对于节门或开或关的抉择,深层的考虑往往在于预期的“政治秩序”,而这些判断与抉择,正与抉择者身处的制度文化环境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制度的“空转”与“形式化”问题。三是关于“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指制度本身包括的文化意涵和笼罩弥漫在制度实施周围的“生态环境”。
最后,邓小南简要介绍了“中古信息沟通”研究的主要著作。
在演讲后的互动环节,邓小南回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信息本质、信息定义、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传递流程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中国史系列讲座》第十九讲,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王巍教授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邓小南,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著有《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朗润学史丛稿》《宋代历史探求》《长路:邓小南学术文化随笔》《宋代文官制度六题》等学术著作。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