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活动

新闻及活动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做客新人文讲座 剖析中国古代的时空观与营造制度

(学生通讯员 李世鹏)12月19日下午在六教,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中国古代时空观与营造制度”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讲解中国古代观象授时的方式与人文观念,剖析其对营造制度的深远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时空法式。

屏幕快照 2024-12-25 下午8.26.52.png

主讲人王军

王军开宗明义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时空观的核心,中国古代的时间观不同于西方的线性时间观,而是通过自然天象的变化来理解时间的周期性;空间观念则通过对天地方位的划分来体现,其中“东南西北中”作为核心的空间框架,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方位划分,更是社会秩序、政治理念以及治国理政的反映。

王军认为,天文学是古代人民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一万多年前,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与两河流域上游的新月沃地独立出现种植农业。支撑农业文明的观象授时体系,塑造了时空密合的人文观与敬天信仰,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石,催生了以天地自然环境为本体、整体生成之规划法。对应二十八宿的风水四象,与城市、村镇、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幅平铺在大地的天文图,见证了中华先人规划时间的卓越能力。

王军认为,中国古代观象授时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地平方位测定天体的位置以获得时间,古人通过立表测影、星象观测等手段,不仅能确定季节的变化,还有效规划出符合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方位和空间格局。古代天文观测可概括为“昼测日影,夜观星象”“惟王建国,辨方正位”,故宫的“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匾额都与此相关。在“立表测影”的观测体系中,“槷”与“规”共同组成了“中”字之形,这正是汉语“中”字所象之形,这对中国建筑乃至城市、村镇以中轴对称的“中”字型布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在北斗、东宫苍龙的星象观测中,东南西北是春夏秋冬的授时方位,由此衍生东南西北即春夏秋冬、时间与空间合一的观念。此外,古代的五行思想中的“东南西北中”不仅是自然界的方位划分,更是社会秩序的映射。根据五行理论,春夏秋冬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四方,中央则是“土”的象征。这一空间观念体现在宫殿的分布上,例如,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就严格遵循了这一时空观念,体现了“时”和“空”的统一。

王军认为,中国古代时空观不但塑造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物质形态,还催生了顺时施政的用事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古代统治者通过精确的天文观测来验证“天命”,并以此来获取治理国家的合法性。中华先人并不追寻“欲海难填”的无穷空间,而是秉持万事万物如同星回于天,都有一个循环周期的理念,笃信人文秩序须遵从自然秩序,顺时施政。“时乘六龙以御天”就是通过天文现象来辅佐国家治理的经典表述,体现了天命与人治的统一。此外,中国古代时空观对建筑制度的影响,突出体现在时间统领空间的设计,由此形成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时空法式,以及与天地环境整体生成的设计理念。

在演讲后的互动环节,王军回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古代何时总结出“天人合一”思想方法等问题。

本场讲座是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故宫系列讲座”第二十讲,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章宏伟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王军,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研究,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等,著有《城记》《历史的峡口》《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