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刘涵)12月20日下午在六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陆扬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什么是政治史:旧问题与新框架”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从隋唐史的研究经验出发,阐释传统政治史和新政治史的研究路径与差异,新政治史的研究方法和整合政治史研究的新框架,并剖析政治史对中古史研究的特殊意义。
主讲人陆扬
讲座伊始,陆扬指出,政治史代表著历史书写最为久远的传统,也曾经是历史书写最为核心的内容。传统政治史围绕事件和相关人事展开叙事,目的是呈现通过权力的使用、接受和冲突的特殊方式而造成的历史变化,这种特殊方式被认为是特定时代的统治结构所要求或者引发的,而特殊方式的变化和政治局面的改变密切相关。同时在这一叙事中相关人物的重要性有明显的高下之分,通常站在胜利者一边。传统政治史也常将政治行为和政治任务机械地与社会群体或力量联系在一起。
陆扬认为,新政治史是研究一种政体为实现或维持某种统治秩序而采纳或依靠的手段及其途径、经历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介入的个人和群体之间形成的各种权力关系,和此种统治秩序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新政治史有别于传统政治史在于,前者不再以单纯叙述政治事件过程和政治人物生平、分析制度结构等作为研究重心,而更强调这些元素如何为当时人所认知,在整个统治秩序网络中又扮演了何种角色,等等。新政治史的研究对象包括政治权威是如何产生的,又是通过何种渠道和方式获得认可并且发挥作用的;对权威和权力的各种认知之间的协调与冲突过程;特定历史语境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政治的构成及其内涵;政治心态如何影响政治秩序;书写如何再现特殊的政治文化和史家如何对待历史上的偶然性因素,并结合唐帝国的政治特点进行阐释。
陆扬指出,新政治史的研究必须关注历史书写的重要性,对于十分复杂的书写方式,需要经过细致的历史梳理和分析。应当将新政治史作为思想史来研究,将政治史问题转化为思想史课题并通过文献学的方法和思想史的文本进行研究。历史事件具有多重解读和复杂性,新政治史必须面对事件,对于尤其是重大事件的态度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考虑具体的决策过程时,要将事件纳入日常事件的脉络中加以考察。政治权力和权威存在差异,权力是由制度或结构赋予的单向力量,而发挥权威需要双向认可,依赖于个人或群体的认知与接受程度。
陆扬强调,通过一个新型的框架来整合政治史研究,并与其他类型的史学路径得取更密切的联系,这样可以为研究古代政治认知、制度变化等复杂问题提供新的见解。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陆扬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结构分析在新政治史中的地位、新政治史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史、历史书写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中国史系列讲座”第二十讲,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李欣然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陆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学业主任。求学于北京大学与维也纳大学,并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古中国历史与宗教及比较史学。著作有《清流文化与唐帝国》,并参与主编英文《早期中古中国:文献选集》。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