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郝学智)2025年4月24日下午在清华大学六教,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家宏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以“英帝国与全球化发展”为题,为线上和线下共计200余名师生深入剖析了英帝国的扩张、帝国内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帝国范围内商品的流通、植物的引进、工业革命以及英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等,如何使得英帝国在加强帝国内部联系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主讲人郭家宏
讲座伊始,郭家宏结合英帝国从都铎末期到“日不落帝国”的扩张历程及历史地位为切入点指出,至19世纪末,大英帝国成为人类历史上地域最广、人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帝国。第一英帝国始于17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建立,通过商业推动海外拓殖,使得到18世纪,英帝国已经成为一个密切协调的贸易团体。此外,殖民争霸战争也推进了全球化发展。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使英国能够大规模调动资源,组织力量,并凭借先进的军事技术进行扩张。工业革命之后,随着蒸汽机、火车、轮船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出现,英国与各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英国的货物、人员、服务、文化、思想、甚至语言等源源不断地流向世界各个角落,这种“无形帝国”的存在,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发展。
郭家宏认为,英帝国境内移民海外的浪潮,改变了世界上不少地区的人种分布。以英国移民为基础,构成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基础,这些地区,有英国血统的人占了多数。在南非,英国人虽然在数量上不占多数,但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英国人通过其帝国扩张,通过向殖民地大规模移民,传播了他们的政治制度、语言、文化以及价值观念。通过帝国的扩张,英语在全世界的语言霸权地位逐渐确立。
郭家宏认为,英帝国的扩张推动了全球贸易发展,促进了许多植物、食物等物种的全球传播。一方面,18世纪,英帝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全球商品流通体制,这些商品来自世界许多地区。比如,18世纪70年代,一半以上的英国进出口商品都是来自或属往欧洲以外的地区,从棉花、大米到胡椒、可可再到糖、烟草;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将中国的茶叶种子、制茶工艺等带到在印度培育成功并实现商业化运营。另一方面,帝国扩张也带来了物种的全球流通。比如,经过美利奴羊被引进和大规模养羊业的发展,到1840年澳大利亚开始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19世纪,巴西的橡胶被英国人在南亚、东南亚大规模种植成功。
最后,郭家宏指出,英帝国的发展是全球化的一个方面,而全球化对英国社会的影响比帝国本身要深远持久许多。来自帝国的进口商品和来自帝国之外的进口商品,使英国社会经济深深融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英帝国解体之后,全球化对英国的影响仍在发展。这一过程是建立在英国殖民者血腥的武力征服和对殖民地人民残酷压榨的基础上,英帝国无序的殖民开发也对全球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因此需要我们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上述进程。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郭家宏回答了关于英美帝国技术与原材料控制差异、全球化决定性因素及英国殖民治理特点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世界史系列讲座”第二十四讲,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李任之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郭家宏,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国史、英帝国与英联邦史、欧洲一体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出版《英帝国史》《近代英国贫富差距问题》《斯里兰卡通史》等著作。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