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郝学智)5月28日下午在清华大学六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肖鹰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以“中西艺术比较是否可能——一场批评与回应的师生对话”为题,与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学生许万赫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观众展开了一场师生间关于宗白华比较美学研究中的批评与回应。
主讲人肖鹰
该场讲座源于选修“不朽的艺术”通识课程的学生许万赫提交了一篇题为《美学比较的辩证视野:宗白华中西美学传统研究方法批判的辩正——基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的分析》的课程作业,近万字的作业对于任课教师肖鹰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文化整体主义:比较美学的陷阱——以宗白华、方东美为例》进行了直言批评。许万赫展开阐述了自己作业中的观点,认为任何跨文化比较都需要建立在对文化典型特征的概括之上,将艺术差异归结为生命体验的差异避免了将文化本质抽象化,而是将其置于“人类艺术精神的多元统一”视野下,并重新阐释了宗白华“辩证整体观”的内涵。他认为,宗白华基于“艺术意志”的文化本质探讨,其所作的比较研究具有动态开放性。肖鹰指出,自己执教四十余年来首次读到修课学生撰文直言批评任课教师的作业,所以特别赞赏并鼓励许万赫的学习热忱和学术批评勇气。他认为,许万赫的批评抓住了部分理论与文本要害但仍有偏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在理论上没有厘清“文化整体主义”“文化本质主义”和“文化整体观”三个概念;没有将核心理论建立在可靠或有力的跨文化艺术比较基础上;没有坚持针对原文的“三个核心观点”做批评论述;对批评对象和批评主旨均有滑离。
肖鹰认为,宗白华确实持有文化整体主义的观念,但是他更认为宗白华在“文化整体”大观念的桎梏下,一旦进入比较立论的语境中就将中西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简单抹杀了。
肖鹰认为,宗白华与方东美的比较美学表现出二元对立的跨文化观念,但跨文化艺术比较更应当关注中西艺术互通的基质。他提出了比较美学未来的课题,即在生命与理性交织的基质上探索中西艺术互通与差异。
在与现场观众的互动环节,肖鹰回答了关于宗白华的现象学背景、比较美学研究选题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新人文讲座”特邀专场,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程钢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肖鹰,1962 年生, 四川威远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中西艺术及文化批评。已出版著作:《以神为马:中国美学的游与思》(2024)、《肖鹰文集初编》(美学卷 / 批评卷,2018)、《不朽的艺术》(合作, 2016)、《中国美学通史·明代卷》(2014)、《说与不说》(2014)、《中西艺术导论》(2005)、《美学与艺术欣赏》(2004)、《真实与无限》(2002)和《形象与生存》(1996)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