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活动

新闻及活动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叶炜做客新人文讲座 讲解隋唐时代的历史坐标

(学生通讯员 郑怡宁)11月7日下午在六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叶炜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中国历史上的隋唐时代”为题,为线上和线下共计200余名师生在剖析隋唐政治发展大势基础上,从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讲解隋唐时代在中国古代史坐标中的位置。

屏幕快照 2025-11-13 下午6.16.54.png

主讲人叶炜

讲座伊始,叶炜简要回顾隋唐建立的历史背景,指出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时期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主要体现在国土开发、族群凝聚和文化整合方面。北周、隋、唐的建立者均出自陈寅恪先生所概括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们通过联姻、军功等方式紧密联结,成为政权核心。

叶炜以安史之乱为界,将唐朝分为唐前期和唐后期。在唐前期,唐太宗李世民广任贤良、重视百姓疾苦、发挥制度作用,形成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打压关陇军事集团,广泛提拔人才,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玄宗时期被称作“开天盛世”,这一时期国家仓廪丰实,城市建筑规模宏大,社会风气包容开放,文化发展繁荣,形成独特的“盛唐气象”。但是其背后的制度隐患与“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最终引发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叶炜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政权存续百余年的原因包括,中央放弃对割据地区绝对控制的追求、加强控制东南财赋地区以维持财政运转等务实的处理策略。直至黄巢起义,中央政府无法掌控东南地区与运河交通,政权才彻底瓦解。

叶炜将隋唐时代的历史遗产概括为“一本书、一个制度、一个格局”:“一本书”指《唐律疏议》,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法典。唐律以礼为本,礼法并用,体现了儒家法律思想与法家法律思想的合流,为后世法律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一个制度”指科举制,以考试为核心选拔、任用官员,打破门阀世族垄断,扩大选才范围,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一千余年。“一个格局”指经济、政治地理格局的转变。大运河的贯通,密切沟通南、北两大区域,是唐代统一局面得以巩固的重要基础,南方水利设施、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推广,促进了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以及西北衰落和东北兴起。因而,在中国古代史中,隋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恰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唐代“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最后,叶炜向听众推荐了三本主题拓展阅读书目。

在互动环节,叶炜回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关于如何看待历史评价中的“成王败寇”观念、皇帝个人素质与王朝兴衰的关系、玄武门之变的必然性与后宫女性的政治作用、唐宋变革论的学术进展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中国史系列讲座”第二十二讲,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程钢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叶炜, 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南北朝隋唐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主要成果有《唐后期皇权问题研究:对隐藏性权力的考察》《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与罗新教授合著)《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