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在六教,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博士做客新人文讲座,以“故宫文物南迁始末”为题,为百余名线下及线上参与讲座的师生阐释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和意义。
12月10日,由文化经济研究院与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主办的文化艺术大讲堂(以下简称“文艺清华”)第三讲举办。本期讲堂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韩子勇,讲述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对文化强国建设、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12月2日下午在六教,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教授阿风做客新人文讲座,以“明清时代的契约与契约社会”为题,为到场的百余名线下及线上学子剖析了中国古代“契约”的发展简史,阐释“契约”对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性质、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
11月25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丰做客社科大讲堂,以“中国崛起的周边环境与战略选择”为题,为到场的百余名线下及线上师生从比较的视角,讲解如何看待大国与周边关系模式,理解对美博弈与周边外交的关系,探讨中国在亚太地区秩序转型中的角色和选择。
11月12日下午在六教,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帆做客新人文讲座,以“《元典章》与元代社会”为题,为到场的百余名线下及线上师生介绍《元典章》的流传、性质、内容与特征等简要情况,并举例说明它对于从微观史角度研究元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10月29日下午在六教,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教授张国刚先生做客新人文讲座,以“文明的边疆: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为题,为到场的百余名线下及线上师生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及其在中西文明交流中的意义。
10月21日下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孟天广做客社科大讲堂,以“文理交叉与计算社会科学新进展”为题,为到场的师生们阐释了计算社会科学范式转型与大数据因果推论。
10月19日晚,第二十七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李欣然副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高波副教授,围绕李欣然的《处变观通:郭嵩焘与近代文明竞争思路的开端》展开对话,讨论了在近代这个中西开始接触并发生冲突的时代中,郭嵩焘对中西关系的独特思考及其产生原因、后续影响和当代价值等问题。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邓耿老师担任主持。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沈卫荣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水木学者”姚霜博士,围绕新书《何谓语文学——现代人文科学的方法和实践》,从语文学的内核展开,共同探讨了语文学作为现代人文科学研究之核心和基本方法,其发展的历史和具体实践,以及语文学对于当今人文研究的发展和进步的现实意义。
10月14日下午在六教,东南大学陈怡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以“《大学》改本探究”为题,为到场的百余名线下及线上师生讲解《大学》的不同改本,并提出《大学》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