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人心常为功利所扰,难逃喧嚣浮躁。文化素质教育亦常被视为“非实用之学”,居于专业技能之后。然而,越是时代奔涌之际,越需有人回望根本、守望文脉。陈怡先生自电力工科转入传统文化经典之门,数十年如一日躬耕于大学讲坛,讲《论语》,说《老子》,导《庄子》,默默守望斯文之道。他不是趋风应势的改革者,而是扶持根脉的播种人;他不以热闹著称,却在寂静中发出常温。他说:“经典,是压舱石。文化,是人的根。”
3月6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院长姜景奎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以“印度文学的审美特征——以印度中世纪文学为例”为题,通过对印度中世纪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探讨印度文学的审美意趣和平仄韵律,议论印度文学的人体描摹手法以及“梵我合一”追求,兼及中印文学审美比较以及印度文学汉译情况,构建了理解印度文学审美特征的立体视角。线上和线下共计2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2025年2月27日下午在六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主任吴英研究员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以“重释唯物史观”为题,结合经典著作及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对唯物史观做出重新解释,运用新的理论解释对历史和现实问题做出解析,以真正坚持唯物史观对历史学的指导地位。线上和线下共计2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12月20日下午在六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陆扬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什么是政治史:旧问题与新框架”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从隋唐史的研究经验出发,阐释传统政治史和新政治史的研究路径与差异,新政治史的研究方法和整合政治史研究的新框架,并剖析政治史对中古史研究的特殊意义。
12月19日下午在六教,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中国古代时空观与营造制度”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讲解中国古代观象授时的方式与人文观念,剖析其对营造制度的深远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时空法式。
2024年12月12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佘纲正做客社科大讲堂,以“巴以冲突:演进、影响与中国应对”为题,为线上和线下共计200余名师生讲述巴以冲突的历史演进、当前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为听众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观察视角。
12月5日下午在六教,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邓小南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中国历史上的信息渠道——以宋代为例”为题,为线上线下200余名师生阐释了中国古代官方的多层多途信息渠道的建设及其运行,以及探讨历史上围绕信息沟通的制度文化因素。
2024年11月9日,2024年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团队赛决赛在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举办。来自北京市各个院校的队伍,经过校内初赛、北京市复赛,最终有10支队伍进入决赛。我校参赛队伍“人文素养练习生”小队,由5位来自日新书院的同学组成。
11月28日下午在六教,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文君做客新人文讲座,以“辛丑回銮与御笔匾额”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讲解辛丑回銮及御笔匾额的历史事件,剖析御笔匾额的文化意义。
2024年11月21日,清华大学第二十六届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决赛在蒙民伟人文楼413成功举办。本次竞赛由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清华大学外文系学生科协、日新书院学生科协承办。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哲学系双聘教授王巍老师,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老师出席了本次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