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下午在六教,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刘淳做客新人文讲座,以“奥维德的《拟情书》:文体创新与神话传统”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剖析《拟情书》的创作背景、文体创新及其对神话传统的继承创新。
5月29日下午在六教,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会长姚百慧做客新人文讲座,以“警惕史料的‘陷阱’”为题,阐释了史料生成时即存在种种陷阱、史料因流转出现新陷阱以及如何走出史料的陷阱。
5月28日下午在清华大学六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肖鹰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以“中西艺术比较是否可能——一场批评与回应的师生对话”为题,与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学生?许万赫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观众展开了一场师生间关于宗白华比较美学研究中的批评与回应。
6月3日上午,第六届清华大学“王步高通识教育奖”颁奖仪式在蒙民伟人文楼举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裘莹获此奖项。副校长、教务长彭刚为裘莹颁奖。
5月22日下午在六教,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吕一民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从19世纪法国史看雨果何以在法国享有‘至高荣誉’”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剖析了近现代法国光彩夺目、享有“至高荣誉”的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伟大一生,结合19世纪的法国史阐释了雨果获该殊荣的深层原因,以及至今为何值得再次言说和致敬。
4月25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卓越访问教授马德斌做客社科大讲堂,以“国家能力与世界经济史上的大分流”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剖析近代中国与西方在国家能力上出现大分流、特别是财政与金融制度差异导致两者不同经济发展路径的原因。
2025年4月24日下午在清华大学六教,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家宏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以“英帝国与全球化发展”为题,为线上和线下共计200余名师生深入剖析了英帝国的扩张、帝国内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帝国范围内商品的流通、植物的引进、工业革命以及英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等,如何使得英帝国在加强帝国内部联系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4月10日在六教,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孙宇辰做客社科大讲堂,以“古代人的民主与现代人的自由:苏格兰启蒙思想的历史意识”为题,为线上线下200余名师生讲解苏格兰启蒙思想的历史意识,追溯苏格兰启蒙哲人的思想世界和他们笔下现代人的自由故事,并思考现代自由观念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人心常为功利所扰,难逃喧嚣浮躁。文化素质教育亦常被视为“非实用之学”,居于专业技能之后。然而,越是时代奔涌之际,越需有人回望根本、守望文脉。陈怡先生自电力工科转入传统文化经典之门,数十年如一日躬耕于大学讲坛,讲《论语》,说《老子》,导《庄子》,默默守望斯文之道。他不是趋风应势的改革者,而是扶持根脉的播种人;他不以热闹著称,却在寂静中发出常温。他说:“经典,是压舱石。文化,是人的根。”
3月20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严海蓉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乡村振兴如何可能?新型集体经济的探索之道”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剖析在乡村基层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目标”,并探索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