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第五届清华大学“王步高通识教育奖”颁奖仪式在第六教学楼举行,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晋军获此奖项。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彭刚为晋军颁奖并致辞。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原主任胡显章,清华大学原校长助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原常务副主任李树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庞海芍等出席活动。颁奖仪式后,晋军作题为“社会学的想像力”的学术报告。
5月30日下午在六教,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王敬慧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世界文学与跨文化共情能力培养”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阐释如何通过互文性视角深入阅读复杂结构的经典英语文学作品,以及通过跨文化的视角培养跨文化沟通与共情能力。
5月16日下午在六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张旭鹏研究员做客新人文讲座,以“全球史中的个人:价值与批判”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剖析重塑全球史的研究转向、理论来源和影响,以及全球史研究方法转向所带来的新问题、新影响。
5月9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教授陈永国做客新人文讲座,以“西方阅读史中的人文学阅读”为题,以人文学发展史的几种主要阅读形式为视角,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阐释西方人文学的发展,并强调阅读在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整体素质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4月25日下午在六教,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向荣做客新人文讲座,以“近代早期古典农学知识复兴与英国农业革命”为题,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探讨古罗马农学知识对英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影响。
4月15日晚,第四十三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清华大学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及学堂在线直播平台同步举行。清华大学法学院赵晓力副教授与人文学院高瑾助理研究员围绕《要命的地方:家庭、生育与法律》一书展开对话。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教师邓耿主持本次读书沙龙活动。
4月18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张一思副教授做客社科大讲堂,以“探索成长之旅:精细量化基于现实世界观测的行为发展”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讲述如何利用可穿戴技术、机器学习算法等前沿技术,以第一视角在日常环境中观察婴儿的自然行为,深入理解婴儿在学步和语言等关键发展阶段过程中与人和环境的交互,理解婴儿语言发展中阶跃式变化的过程,并分析该领域目前面临的挑战。
4月11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洪伟副教授做客社科大讲堂,以“清洁炉灶在陕北:技术与社会互构的田野”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讲述了跟踪全球清洁炉灶联盟在陕北农村推广清洁能源项目的故事。洪伟老师通过细致的经验研究,剖析传统炉灶炕技术系统与日常生活、文化传统的紧密缠绕,揭示清洁炉灶与基于这一技术系统形成的社会秩序的冲突,探讨清洁炉灶在陕北、以及世界各地推广困难的症结。
3月28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肖鹰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以“画家的眼与心——维米尔绘画的诗意”为题,为线上线下200余名师生解读17世纪荷兰优秀的风俗画家,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的代表性画作,剖析其绘画对技术与艺术、写实与表现等矛盾的创造性处理,揭示其深于客观描绘的诗意精神,引导同学们深入地领会经典作品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3月18日下午,第四十二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及线上直播平台同步举行。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壁生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系主任唐文明教授围绕《孝经正义》一书展开对话,介绍本书的写作背景,分享《孝经》的研究历史、近现代对《孝经》的批判与继承,以及在当代继续研究《孝经》和“孝”文化的意义。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邓耿担任主持。